【医聊科普】心肺运动试验,心肺健康的“试金石”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沈立 发布时间:2023-10-16 13:40

摘要: 心肺运动试验可以测定机体在运动负荷下氧的摄取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是目前量化评估心肺功能的最佳手段。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心肺疾病往往有着反复发病的特点,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也成为困扰全社会的公共问题,因此,心肺康复治疗尤为重要。心肺康复包括运动评估与训练、营养指导、协作式自我管理以及心理支持等,心肺康复过程中,运动处方的制定至关重要,而心肺运动试验可作为制定运动处方的依据。


什么是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这项试验是在逐渐递增的运动负荷下,通过测定人体从静息状态到运动至极限状态再逐渐恢复这一整个过程中气体代谢、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整个试验过程中受试者出现的症状,从而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就像测试汽车发动机时,观察发动机从逐步运行到高速运转再到静止这整个过程中的运行状况,并获取发动机的一系列参数,从而来评价发动机的整体功能水平。


量化评估订制运动方案


传统心肺功能检查手段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静态肺功能、胸部X线、胸部CT等都是在静息状态下完成,但由于机体静息状态下可能存在储备功能代偿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检查手段难以真实反映受试者心肺功能的受限程度。而心肺运动试验可以测定机体在运动负荷下氧的摄取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是目前量化评估心肺功能的最佳手段。


对于健康人群,心肺运动试验有助于运动医学、运动计划、训练方案的制定,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起到帮助人们提升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也可以进行特殊职业劳动力的评定,比如飞行员、运动员等;对于有临床症状的受试者,心肺运动试验可以进行心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与危险分层,包括疑似有高血压、心肌缺血、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还可以进行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的鉴别和诊断;而对于正在进行治疗或者已完成治疗处于康复阶段的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可以评定心血管和肺部疾病治疗的效果、评估外科大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后疾病的发展情况、评估器官移植生存潜能,如心脏移植、肺移植等,同时还可以指导康复医学运动处方的个性化制定。


三种方案测试心肺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的类型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极量运动试验,即逐级增加运动量和耗氧量,直到受试者达到目标心率后停止,目标心率会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变动;第二种是次极量运动试验,当受试者达到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的85%时,试验停止;最后一种是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当受试者出现疾病症状时就会终止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的方案也有3种。一种是功率自行车。目前最为普遍的是电子型踏车,整个运动过程分为静息期、无负荷热身运动期、功率负荷期、恢复期、停止无负荷踏车;其次是平板试验。即在活动平板或跑台上进行定量运动测试;还有一种是6分钟步行试验。受试者需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行走,测试结束后统计患者6分钟内的步行距离,监测并记录整个过程中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评价患者的疲劳及呼吸困难程度。


试验前需要注意什么


为保证试验的安全性,心肺运动试验前首先要排除测试的禁忌症,医生需要详细了解受试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重点关注患者目前用药情况、日常活动水平,有无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或其他运动诱发的症状,以及有无可能限制受试者运动的疾病史,并明确初步诊断、测试原因、申请试验种类等。


受试者测试前需要保证病情稳定,正在服药者在试验前应确保无治疗药物的调整。患者在测试前2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吸烟、饮用咖啡和酒等刺激性饮料。


本文作者系华东疗养院老年病科住院医师沈立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