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在耳朵里的“嗡嗡”声,提醒你该解压和休息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健康12320 发布时间:2023-11-28 14:41

摘要: 当下社会节奏加快,有些人可能会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两眼一黑,还有“嗡嗡”声未招即来、挥之不去,怎么办?

当下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大,有些人可能会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两眼一黑,还有“嗡嗡”声未招即来、挥之不去,“黏”在耳朵里让人束手无策。怎么办?今天,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周雷主治医师、黄新生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科普解读。


临床上,这种现象叫作“特发性耳鸣”,即找不到明确病因的主观性耳鸣,听力学检查往往是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或听力正常。


精神紧张、焦虑,学习和工作压力大、疲劳等,均可能诱发特发性耳鸣。


有哪些症状


特发性耳鸣,通常表现为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耳中出现“嗡嗡”声,可以是风吹样的低频声、尖锐如知了叫的高频声,也可以是白噪声样,或是不同频率的耳鸣声,部分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


严重的耳鸣患者,往往伴有情绪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等。


根据耳鸣病程长短分类,3个月内称为急性耳鸣,3个月-1年称为亚急性耳鸣,1年以上称为慢性耳鸣。


根据耳鸣是否造成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分为代偿性耳鸣和失代偿耳鸣。


大多自行缓解


耳鸣可能自动消失,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合理休息、及时恰当的治疗自行缓解。伴有听力下降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


但是,对于单侧耳鸣,尤其是伴有单侧听力下降的患者,建议完善内听道的磁共振检查,确认是否有面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因为面听神经瘤早期可能仅有耳鸣的表现。


在诊断特发性耳鸣之前,最重要的是寻找可能的潜在病因,排除器质性病变。


对于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慢性特发性耳鸣,无需特别干涉,不必因此而焦虑;


对于伴有焦虑情绪或影响工作、生活的失代偿耳鸣患者,建议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治疗。


日常注意预防


  1. 避免强声刺激:强噪声或长期声损伤,是导致耳鸣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使用入耳式耳机。


2.增强抵抗力: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烟酒过度会损害内耳的听觉细胞,建议戒烟限酒,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


4.合理挖耳:使用任何工具挖耳都是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能够掌握分寸,可以用挖耳勺偶尔清理,但不要过度深入以免损伤耳膜。


如果耵聍异常增多,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让医生清理,并排除一些可治疗的疾病。


责任编辑: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