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心脑意外高发,快来学几招安稳过冬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疾控 发布时间:2023-12-15 15:34

摘要: 强寒潮来袭,低温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预防可参考这八个控压锦囊。

今天开始,上海市将受强烈寒潮来袭,气温骤降,周日早晨气温全面跌至零下。低温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冬季死亡风险比夏季高41%。我们要重点关注低温对老年群体,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低气温导致心脑负荷加重,血压升高



血压是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流动冲击血管壁时产生的压力,是反应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多项研究表明,气温与血压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血压“秋冬高、春夏低”。室外气温大于5℃时,气温每下降10℃,收缩压平均上升6.2 mmHg。


天气寒冷时,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作用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交感神经开始活跃,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也开始上升,这使得心率加快,代表心脏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可能异常。同时,冷空气的刺激会使得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通畅度降低,从而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高等。


综合上述因素,在温度更低的冬季,心脑负荷加重,血压较高,且波动剧烈,易造成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突发事件,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重点防范。


八个控压锦囊,化解血压风险


1.血压状况勤监测


冬季时,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自测的频率,特别是早晚血压。如果血压波动明显,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一般家庭可选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健康成年人标准血压为120/80mmHg。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



2.清晨起床勿过猛


清晨血压水平较高,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患者早上醒来可以先在床上仰卧几分钟;伸个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和头颈再慢慢坐起;穿好衣物后在床边小坐一下,再下床活动。建议使用30-35℃温水洗漱,避免刺激血管收缩。同时要按时按量服药,预防清晨时段血压过高。



3.室内室外减温差


冬季室外寒冷,外出需注意保暖,避免忽冷忽热。室内可通过空调、地暖等来进行升温,建议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为了减少温差过大的影响,从室外回到室内后,建议及时脱掉外穿衣物,使身体及血压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



4.合理饮食,耐心排便


猪、牛、羊等红肉含有较高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冬季少食红肉,多吃鱼类、水果和纤维素高的食物,坚持低盐饮食。节假日聚会饮酒应克制,尽量不饮酒,切忌暴饮暴食之后暴露于寒冷的室外。


耐心排便,排便宜取坐姿,切勿过于用力,久蹲久坐后不要突然起身。便秘者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药。



5.户外运动量力行


冬季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血压高低来掌握运动量。有晨练习惯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适当延后晨练时间,出门前要作好热身活动和保暖。不宜过多运动,可以散散步或打打太极拳,以增强血管的舒缩能力,缓解全身中小动脉的紧张。天气骤寒时可减少户外活动,坚持适量的室内锻炼。还要注意不要搬运重物,避免出现突然用力的情况。



6.娱乐有度心绪稳


天气寒冷期间还应注意充分休息、保证睡眠质量,避免精神刺激。睡前不要看惊险刺激的节目;下棋、打麻将、玩电子游戏、进行炒股等容易精神紧张的活动时要限制时间,不要通宵,不可过于认真激动;避免过度焦虑悲伤,心情不好时多与他人倾诉,及时调整,或寻求心理诊疗。



7.安全洗澡勿用力


饭后不要着急洗澡,尽量等30分钟以上,也不要空腹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出现头晕、心慌和四肢乏力等症状。洗澡之前可以适当活动身体,并打开浴霸灯等取暖设施。洗澡时不要锁门,一旦发生意外,家人可以立即得知。



8.药物调整稳血压


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发现,原来有效的降压药物,到了冬天控制不住血压了,这不是药物不管用,而是冬季血压的正常反应。当血压未出现明显异常波动时,应坚持遵医嘱服药,切忌急着换药、或盲目加大用药。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量。


气温骤降,我们在这里提醒所有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吃好慢动、定期监测、及时调整药物,让我们一起安全过冬哦!


责任编辑: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