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王红艳:让生命明艳地绽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4-03-08 10:05

摘要: 王红艳想破解出生缺陷的遗传密码,给无望的父母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无“缺”的生命。她希望,科学也能因为女性而更美。

阴雨连绵的下午,上海湿冷逼人,坐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红艳的办公室里,却如沐春风。十个平方的空间,布置得简洁温馨,书橱一角摆放着一排美美的家庭合影。


王红艳,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66年生人,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活力和精气神。浅灰毛衣配黑色打褶半裙,她一身“格雷系”穿搭,妆容精致,优雅干练。从科研、教学,到家庭、生活,再到人生、理想,王红艳侃侃而谈,睿智幽默,又真诚亲切,说到得意处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让人总能情不自禁地与她共情。


上午刚为研究生上完课,下午还要继续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为了赶稿,王红艳大年初三就提前结束假期,泡在了办公室里。虽然每天像“转盘上的小鼠”忙不停,但她依旧过得光鲜明艳、从容洒脱。 “工作是为了啥呀?不就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嘛!科研可不是我的全部。”亲密爱人、争气儿女、时尚美丽,王红艳一样不缺。她也爱逛街、打牌,一周两次瑜伽,懂生活、有品位,柔美知性、女人味十足。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有人说,王红艳该拿的荣誉都拿了,就差院士了。“没啥压力,大概心大吧!”她言辞恳切:从不给自己设定太大的目标,也不强求结果,更享受突破的过程。但有一份执念她轻不言弃:“我想破解出生缺陷的遗传密码,给无望的父母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无‘缺’的生命。”



另辟蹊径,破解遗传密码


中国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5.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的全国发病率高居前十,王红艳研究的正是出生缺陷的遗传学机制。“每个人身上有3万多个基因,如果我们能把每个基因的突变和症状都对应起来,就能避免80%以上的出生缺陷,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红艳说。


2010年,她揪出了导致严重神经管畸形的“元凶”——Vangl2基因突变,创新运用稀有突变策略,开启了找回丢失的遗传病因的研究范式,被国际同行誉为“人神经管畸形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步”。


众所周知,补服叶酸可有效预防出生缺陷。但王红艳团队发现:低叶酸和高叶酸都是有害的,而且叶酸对雄性精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男性也要补叶酸。“目前,仍有至少30%的人群对叶酸补充不敏感,这意味着有的人补不上来,有的人不用补而不自知。我们弄清楚补服叶酸机制,通过检测不敏感人群的特征代谢物,把他们从敏感人群中拎出来,这项研究有望突破补服叶酸防控40%-60%的出生缺陷发生的天花板,”王红艳介绍,“论文已发表,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还有难点,我们想让检测结果的解读变得更智能、更傻瓜化,未来,医生根据检测报告,就能轻松判断孕妇是否要补叶酸。”


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担任生殖发育研究院院长后,王红艳接触到更多出生缺陷新发罕见病例,这让她越发意识到:科研要不断靠向临床,真正解决临床需求。“我们过去认为,出生缺陷都是基因遗传的,但现在发现,父母都是健康的,孩子却有问题,这种新发罕见病就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无迹可寻,十分棘手。”怎么改变这种突变呢?王红艳另辟蹊径:“实验发现,只要操纵涉及基因突变所在的蛋白质的修饰水平,就可能逆转突变基因,从而改变致畸结局。”今年初论文发表,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线索。


近年来,王红艳团队在先心病表观遗传学研究、儿童自闭症发生机制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王红艳说,很多科学发现最终的道理并不复杂,有时是“蓦然回首”的灵光乍现,有时靠日积月累和一点运气,更多时候,无数次实验、再多努力仍徒劳无功。但正是科研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人着迷。



持之以恒,越努力越幸运


王红艳是个被“生命科学”眷顾的人。“但我坚信,命运从来只会眷顾有实力有准备的人。”她说。从陕西安康小县城的一个体育生,到保送中科院读博,赴美读博士后再回复旦,她自觉运气不错,学术顺利。“我不是天赋型选手、创意一个个乱蹦的科学牛人,我一直处于‘被动选择’。”王红艳不愿意辜负看好她的人,一心想着,既然做了就要尽力做好,才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14岁那年,王红艳被选进省射击队,因成绩平平重返校园读书。高中毕业被保送到陕师大生物学专业,想着不能丢安康人的脸,就发奋苦读。毕业后回安康农校当生物老师,因为同学一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她考取了陕师大生科院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了做实验,她一个人跑到邻省的苹果地挖田鼠,每次捉上五六只,一共往返了6次。科研太苦,1996年硕士毕业时王红艳就惦记着找工作,看到能免试去中科院脑研究所读博,她又心动了。面对“师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做得少”等各种质疑声,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母校争气。后来,一篇见刊于Molecular Psychiatry、影响因子超7分的论文炸开了锅,第一作者正是王红艳。


在美8年读博士后、主攻妇女生殖健康,王红艳曾连续三次荣获美国妇女生殖研究学会“主席奖”。2007年,她作为杰出人才被复旦大学引进回国,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没名气,没学生,她轻装上阵,放手一搏。靠着一间实验室、40万元启动资金,参加了科技部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为首席科学家。


对现在的科研状态,王红艳自我评价“还可以”,因为儿女都在国外读书,丈夫事业有成,没有太多分心的事。“在生物医学领域,女性科研人员基数庞大,拔尖的却少。因为她们经历婚姻生育、生活压力后大多难以专注、坚持。”她感慨道,之所以取得一点成绩,靠的是坚持和勤奋,以及永远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她常对学生说:“我懂的比你多,因为我学在你先,但潜力可能不如你,我们最后PK的是谁的学习能力更强。” 王红艳每天早上8点半到复旦,晚上11点下班,做基金报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学术交流,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没有太多时间研读文献,于是抓紧一切机会借脑“充电”:每周一二三五上午,只要不出差,都会与学生讨论课题,头脑风暴,互相激发;每周四晚上参加学生文献分享会,了解前沿科技发展……


独立自强,有爱的人生幸福无“缺”


作为科学家,王红艳的美源于持之以恒的努力。而身为博导、妻子、母亲,她既有传统女性的温柔贤惠,也有特立独行的一面。


在学生眼里,她胸有千壑,豁达温暖,善解人意,亲和力强。她对品行的考察胜过对能力的要求,常说:“实验可以没有进展,做人不能自私、不顾大局。”博士后张亮感谢老师给了他广阔的学术自由度,让他迅速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青年副研究员卢磊钦佩老师的大局观,常能给他前瞻性指引。


成功女性总绕不开“事业和家庭”的平衡难题,王红艳认为,所有光环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女性的角色为代价。她顾家,不会为了家庭而应付工作,也不会为了工作而忽略家庭。“认真工作,努力生活,我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她让孩子自由发展,很小就教他们独立,从不强求学习成绩,只关心两点:一是心地善良,有正确的是非观;二是内心强大,拥有让自己愉悦的能力,“这些可能会陪伴终身”。


王红艳背后也有个默默支持她的男人,丈夫生意做得成功,她笑称是“互相成就”。“他常说我啥都好,就是太独立了。可是女性经济独立了,才能精神独立。哪怕我挣的工资都请了阿姨,也要坚持工作。”她认为,夫妻三观相合才能携手共进。丈夫常年资助“益路同行”公益事业,也曾鼓励她把获奖奖金捐给贫困学生。“这些钱改变不了我,却能改变因为贫困而读不起书的孩子。”她很赞同。


作为女人,王红艳也爱“臭美”,喜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扮自己。她从不熬夜,每天睡满7小时,这让她的工作更高效。她希望,科学也能因为女性而更美。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