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文献从书架走进职工生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职工书屋”获评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思宇 发布时间:2024-04-22 15:54

摘要: 致力于中医药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让中医文献从书架走进职工生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职工书屋”获评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

走进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大门前的海派中医文化墙上,清晰镌刻着近代上海的“名医荟萃”,记录着一段段独特的海派中医史实。走近“职工书屋”,只见门上悬挂用小篆书写的“杏林书苑”牌匾,“挖掘整理,传承创新”的书法挂于一旁,书香盈门,文化气息浓郁。


中医药文献研究作为中医药的根基,是支撑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提供不竭源泉。如何让中医文献从束之高阁到走向大千世界,多年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致力于中医药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通过打造中医文献智慧平台,让古籍文献“活起来”;不断推出线上线下创新服务,以科技手段提升用户体验,为广大职工和中医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在浩瀚的文献中挖宝传宝


文献馆“职工书屋”里几乎与天花板相接的巨大木质书架上,摆满一套套中医典籍,厚重深邃。这里收藏了10000余册各类中医经典、上海地方史料、传统文史哲精品以及近期专业出版物,300多种各类古籍善本共2000余册;已有近600册文学社科类书籍,每年还会新增400余册专业类书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工会在上海市医务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不仅书籍收藏种类和数量丰富,还不断提升“职工书屋”的阅览环境,阅览场地宽敞明亮,安静整洁,各类设施如空调、空气净化器、沙发、茶几、小型吧台、电脑等配备齐全。



文献馆的“职工书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据馆长贾杨介绍,书屋以中医古籍文献为基本书库,结合近现代相关中医药期刊杂志,帮助职工研习我国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古籍,一个人一辈子看不完,我们做中医文献研究,尽最大努力把古籍中的精华提炼出来,让古老优秀的中医文献从书架上走下来,走到人民生活中去,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医古籍中一些中医术语,其实对廉政建设是有启发的;反复研读黄帝内经,能从中发掘治国理政的道理。如何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副馆长高围溦介绍了他通过中医文献获得的启发,把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健康生活促进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传统药食同源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家近年来力推的食药物质目录建设,为百姓擦亮中医药助力健康生活之灯。2022年3月,他创作的关于连花清瘟药物正确使用方法的科普文章,短短几天就达到十万+的阅读量。


副馆长王海丽介绍,在当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出版的系列丛书中,一本《疟疾专辑》立下赫赫战功,它为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更好的杀灭疟原虫效果提供了宝贵借鉴。文献馆还担负着传承50个大大小小海派中医流派的重任。不仅要将古籍文献读好用好,还要有所创新。仅近几年,通过挖掘整理古文献,文献馆出版了16个病种的专病专辑;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如编书和杂志、拍摄各类短视频和微电影等,传承优秀中医文化中的精华。馆内专家王春艳主任医师深有感触地用“聚宝、挖宝、鉴宝、用宝、传宝”来形容“职工书屋”建设。这里不单单有实体书屋,更是汇聚中医文献的宝藏,在浩瀚文献中挖掘闪光的内容,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的心得,探讨如何将挖到的宝藏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AI技术将更多医书送上“云”端


“以前很多中医古籍舍不得外借,因为每翻阅一次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我们花了非常长的时间,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馆藏古籍和图书馆藏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其中包括436种中医药古籍,共计7万余页;1400余册其他中医类古籍;6000余本中医类书籍。”文献馆工会主席徐柏雯表示,工会积极借力技术手段,搭建电子图书管理系统,为职工提供便捷的在线借阅服务,还通过协同办公、个人读书笔记、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个人书签等个性化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阅读效率。


“近年来,AI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各个医疗细分领域都从中开辟赛道,我们馆也不例外。”贾杨说,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历时三年研发,打造了“中医文献智慧平台”,采集、整理、挖掘古代文献学术价值,提高文献研究、信息化传播的效率。该平台已于去年3月启动运行,既能满足中医文献专业工作者的工作需求,也可以满足中医文化爱好者的需求,并通过邀请百余位中医文献研究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内测和使用反馈,不断完善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收录300余部中医电子古籍,初步构建了基于中医古籍研究场景的智慧应用,并搭建了中医疫病、小儿推拿、中医证章等多个特色专题供用户学习使用。


“通过平台还可以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读者有一本家传中医古籍,很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可以通过这个开放式的平台把这本书扫描上传,让全世界的中医文献工作者、爱好者帮忙去点校翻译。”贾杨表示,通过云端书屋建设,文献收集和共享不再受空间局限,这将在中医药应用、中医诊疗和中药制备等领域产生重要作用。


在创新中让中医知识贴近生活


近两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依托新场古镇建设了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还开辟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云展馆”在线元宇宙空间,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文化。走进线下的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高科技感扑面而来。这里设置了数字人交互一体机,以首任馆长顾渭川为原型设计的虚拟人物“顾爷爷”,为游客提供亲切的讲解服务,顾爷爷在基地被称为一本“活着的中医药有声书”,你问他答,妙趣横生。在元宇宙空间中,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借阅馆内藏书,深入体验中医文化。空间内还设有体验区,通过影像和游戏丰富阅读体验。阅读区提供了多台阅读器供游客共享阅读资源,互动区则配备了人机交互智慧屏。


为了让深奥文献里的中医知识更贴近人民日常生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长期针对各个读者群推出交流体验互动,深入社区居民,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方法,中医知识科普更是从娃娃抓起。这些年,专家们在黄浦、静安等区多所小学开展拓展课,定期送课上门。“我们给学生讲厨房里的中医药,比如一块生姜能如何治病和保健;校园里种有什么树,哪些树叶能入药……一个学期下来,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贾杨说道,一位学生的妈妈感冒了,于是奶奶煮了一碗姜汤催促赶紧喝。一年级的孩子马上说,“妈妈等一等,让我来分辨一下你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姜汤更适合风寒感冒”。馆内专家们都觉得很欣慰,一年级的孩子通过课外学习能活学活用很了不起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将继续努力,让更多人走近中医药文化、了解中医药知识,喜爱中医、使用中医、信任中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助力中医文献盛放绚烂...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