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上30斤重的铅衣,王忠敏全副武装,双眸紧盯血管影像。直径0.035英寸的导丝在导管里游走,他耐心仔细地排摸着一根根血管,绣花针般的精细手术,只为寻找那根为甲状腺肿瘤“供养”的致命血管……“我的任务就是找到供瘤血管,将它栓塞,最终让肿瘤缺血‘饿死’。”走进手术室前,王忠敏已经准备好打一场硬仗。
60多岁的陈女士患甲状腺髓样癌,从黑龙江慕名找到王忠敏。放化疗对她都已无效,颈部的2个支架被不断增大的肿瘤几乎压垮。“手术难度高,风险也大,一旦栓塞失败,就会要命,但不手术,病人就会被日长夜大的肿瘤给憋死。”这次,王忠敏又要为病人拼一把。
王忠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综合介入技术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肿瘤、血管性疾病以及气道、消化道疾病的微创介入诊疗工作。2021年获评“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3年获评“上海工匠”。
在王忠敏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尽力做好每一台手术,尽到每一份责任。“为医者,父母心,为师者,亦父母心,每一个病例、每一个学生都是医务工匠为之不懈努力的作品。”
创新技术撑开生命通道
有位江西患者因肺癌在外院接受了右下肺切除手术,术后四个月,出现支气管胸膜瘘,以至于频繁咳嗽、咳脓痰,且胸腔反复感染。王忠敏团队采用弹簧圈和组织胶成功封堵了瘘口,患者恢复良好。在王忠敏手上,因及时“介入”而获得治愈的病例还有很多。
“介入医学很有劲也很有意义,在X光下,你用一根管子就能为病人解决大问题。”王忠敏解释,医生通过导管、导丝等介入工具,将治疗器械送入人体内部,直接作用于肿瘤或病灶,使其凝固、萎缩或灭活,达到治疗的目的。“微创介入手术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肝病、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都大有可为。”
从1996年接触介入医学起,王忠敏就深深被它吸引。中国介入医学引领者李明华教授和中国介入医学界唯一院士滕皋军教授成为王忠敏的引路人,而他则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带领团队参与多个科研转化项目,在食管、气管、肝胆、血管等领域开创了多个“首次”,为病人撑开生命的通道,推动学科蓬勃发展:率先在国内开展四维电磁导航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对肿瘤同步进行活检和消融微创治疗;国内较早进行纳米刀消融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肿瘤的介入综合治疗策略,并牵头制定国内外相关介入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在介入相关材料研发和3D打印技术研究等方面也获得重大进展……
气管支架如今在王忠敏的手上已发展成为瑞金的一大特色,“这项技术从无到有,从精到全,而‘全’就体现在难度上,比如我们研发了世界首创的声门支架、难度最高的隆突支架,还有可回收分节支架”。王忠敏说,他们还为食管气管瘘病人提供个性化的3D打印支架,用“介入”挡住生命的坠落。2022年,王忠敏参与救治15岁食管气管瘘少女,为她植入3D定制气管支架,成功堵住瘘口,挽救了花季少女的生命。“后来她的体重从20公斤增加到40公斤,重新去上学了,作为手术医生,成就感还蛮强的。”
王忠敏还领衔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腔道性内照射支架和抗癌药物缓释消化道支架,并建立起复杂性气道梗阻性疾病的多学科介入诊疗关键技术和体系。“16年前,我们就和交大药学院合作,研发载药食管支架,它不仅能撑开食管,还可以带药治疗患处。最近,这款抗癌药物缓释食管支架已成功转化,走向了临床,效果不错。”
“介入与临床转化走得很近,因为介入医学的核心是微创,这就需要更多先进的器械来支持,也更容易技术创新。”王忠敏坚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通过介入手术,机器人可以在血管里清除血栓、斑块等等,做各种基因治疗,这也是他的梦想。
医教研并进厚积而薄发
历时20余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王忠敏团队收治胰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累计5万余例,治疗效果在同行业中领先。“介入医学更多时候拼的是MDT多学科协作,而不是靠孤胆英雄闯出一条‘血路’。”王忠敏说。
在他看来,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涉及各大学科。在瑞金,放射介入科成为多学科合作与融合的公共平台,能为很多科室的手术提供支持。比如与妇产科、骨科合作,通过精准的介入操作和栓塞手术,成功降低手术出血量,并大大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再如,在骨科骨盆置换手术中,他运用髂动脉临时栓塞技术,使患者用血量明显减少,这也促使更多科室与他合作。
伴随技术进步,王忠敏意识到,逐步向全国推广标准化、同质化的方法和指南,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因此,他每年都会组织各类学习班,主办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24届,累计培养4000余人。他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将介入诊疗新技术向全国十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牵头制定中国介入医学标准项目,主编《临床放射性粒子应用指南》等专著11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主持相关子课题1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来瑞金求诊的多是些疑难杂症,需要我们的医生医教研全面发展。”王忠敏要求学生5年发表两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做研究型临床医师。他躬身育才,对学生后辈总倾囊相授,毫不藏私,带出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名,培养介入医师80余名,两位博士后获国家青年自然基金。虽然年手术量高达三四千台,常忙到深更半夜,但是学生的实验、论文进程,王忠敏从不落下,学生有时凌晨两三点都会收到他的论文修改意见。
无数个长夜,王忠敏在门诊、手术、急诊间奔走,学生敬佩他是个铅衣“超人”,不知疲倦,永远充满斗志。他说:“我喜欢微创介入,一脚踏进医院,就有种兴奋感。”他教导学生,铅衣不是那么好背的,奉献精神最重要,唯有热爱可抵长久的坚持和付出。
一年兵团行一生兵团情
周六早上6:35上海飞乌鲁木齐,下午2点抵达石河子,吃碗面马上动手术,一口气干到晚上8点,周日早上8点继续手术,晚上才回上海。这个时刻表,每月一次,雷打不动;这样的“援疆送医”,王忠敏坚持了10年。“我培养了8个医生,帮助当地构建起学科体系,现在石河子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拥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好的介入科,也算是留下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队伍。”他自豪道。
王忠敏2013年担任援疆专家,在完成一年的对口支援后,他并没离开,而是继续开展“柔性援疆”,每个月都前往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指导,帮助当地医院实现了介入团队“从无到有”的蜕变。十年来,他救治过无数边疆地区的病人,在新疆完成介入手术1000多例,其中急诊介入手术超过三分之一,一半以上填补了当地医院空白。他还发起“兵团介入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我对当地老百姓很有感情,那里的医院和医生对我也很信任,我有责任为边疆的医疗进步出一点力。”他说。
有人说,王忠敏这样的技术大牛,艺高人胆大,对于高风险高难度手术,他能做,也敢做。他却说:“我可能经验比较丰富,应对复杂病例的措施多一点,危急时刻,会挑一个让病人更获益、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匠石运斤,纤‘介’不遗”,是王忠敏对“工匠精神”的解读。这里既有手术匠人精准精细、精益求精的执着,开拓创新、不惧风险的勇气,更有国之大医患者至上、无私付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