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微创瓣膜手术:开创守护心脏健康的新纪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魏来 发布时间:2024-08-09 11:14

摘要: 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通过技术创新为治疗心脏瓣膜病提供新的方案。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瓣膜狭窄、关闭不全或两者兼有。正常的心脏瓣膜确保血液在心脏内及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单向流动,而瓣膜疾病会导致血流受阻或逆流,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和全身循环。在全球范围内,心脏瓣膜病的总体患病率估计在2%到5%之间。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比例预计将上升。例如,老年性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的患病率可以达到3%到5%,而二尖瓣反流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可高达10%。


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通过技术创新为治疗心脏瓣膜病提供新的方案。例如微创瓣膜手术,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小切口或导管技术,对瓣膜进行修复或置换,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应用广泛且成熟的

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


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是近年来应用最广泛且最成熟的微创心脏外科技术之一。常见的方式包括右胸壁小切口和右腋下小切口。这项技术通过5至8厘米的胸部切口完成瓣膜的置换或修复。通常在胸腔镜或者机器人辅助下进行操作,这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内部视野,使外科医生能够更精确地操作,减少了手术风险。


与此同时,小切口手术避免了大范围的胸骨切开,减少了术后疼痛和感染风险。微创手术让患者在术后几天即可出院,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生活质量迅速得到改善。手术后的疤痕通常较小且位于隐蔽部位,尤其能满足年轻患者以及对外观有高要求患者的需求。


小切口微创瓣膜手术在国内较大的心脏中心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包括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病变以及三尖瓣病变。这种手术的临床应用涵盖了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广泛的患者群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创伤小又恢复快的

瓣膜介入手术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现代心脏病学中快速发展的领域。它通过导管技术修复或置换受损的心脏瓣膜,避免了传统开胸、体外循环以及心脏停跳带来的创伤和风险。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病变和二尖瓣关闭不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介入手术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适合手术高风险人群。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也是目前最成熟的瓣膜介入手术。主动脉瓣位于心脏的出口,病变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进而引起胸痛、晕厥和心力衰竭等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但对于高龄患者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风险较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影像引导下通过股动脉或其他血管插入导管,将压缩的人工瓣膜送至心脏。到达目标位置后,人工瓣膜展开并替换病变的瓣膜。


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是另一种常用的微创技术,用于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会导致血液反流,引起胸闷、气喘等症状。该技术通过导管将修复装置或人工瓣膜送入心脏,修复或替换病变的二尖瓣,从而减少反流。其他瓣膜介入手术还包括经导管瓣中瓣植入术(治疗人工瓣膜衰败),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置换术(三尖瓣病变)及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病变)等,也在临床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心脏瓣膜介入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微创性和安全性,但这些技术的瓣膜耐久性和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主要用于那些手术高风险甚至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总而言之,心脏瓣膜介入手术代表了心脏病学领域的重要突破,有望在未来成为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流选择。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