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病因造成的心脏主动脉瓣反流性病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瓣膜反流会使心脏工作负荷异常增加,并导致进行性加重的心脏扩大及心功能衰竭。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但对为数众多的年轻患者而言,现有人工瓣膜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近年来,主动脉瓣“解剖修复”手术不断规范、成熟,并获得优异的长期疗效。该术式可以保留患者自体主动脉瓣膜,避免各类人工瓣膜所面临的抗凝相关风险和使用寿命等问题。尤其对年轻或具有相对抗凝禁忌患者,该术式更具吸引力。
与以往只注重瓣叶修复的方法不同,主动脉瓣解剖修复术还特别强调对明显扩张主动脉瓣环进行有效重建,而这一点恰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然而真正意义的“主动脉瓣环”是由主动脉根部不同层面解剖结构组成的三维立体装置,与瓣膜置换不同,主动脉瓣解剖修复需要外科医生充分理解根部各层次间的细微差异,并对其进行充分解剖游离和重建,需要高度精细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是对外科医生的重大挑战。因此,目前国际上仅少数中心能对此类病变常规实施修复手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在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带领下,在主动脉瓣解剖修复领域深耕二十余年。不仅把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术(David手术)常规用于治疗主动脉根瘤样扩张合并主动脉瓣反流,而且将这一技术安全有效地拓展到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主动脉瓣置换。在挽救患者生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使中山医院主动脉瓣修复重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叶主动脉瓣是主动脉瓣反流最常见原因之一,患病人群基数较大,且具有年龄普遍较轻、主动脉瓣环明显扩大及主动脉根部轻中度扩张等特点,常规瓣环重建策略往往难以确保良好的瓣膜修复质量。王春生教授在数百例复杂主动脉根部处理和主动脉瓣修复经验基础上,不仅通过优化David手术技术,使其更适用于修复二叶主动脉瓣反流,而且从2021年8月,针对这种病变的独特的发病机制,开创性地将“袖式”根部重建技术用于主动脉瓣三维解剖修复术。这一创新性术式是对经典解剖修复的进一步优化,不仅有效重塑严重扩大的主动脉瓣环,确保良好的远期疗效,而且降低了轻中度扩张主动脉根部在术后远期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扩张甚至破裂风险,填补了瓣膜个体化修复领域的国际空白。主动脉瓣三维解剖修复技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巩固了中山医院心外科在国内外主动脉瓣修复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此外,高质量的瓣膜修复离不开术前的准确评估。王春生教授整合医院心外科、心超诊断科以及影像诊断科等相关科室,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影像学参数和检查方案,对主动脉瓣反流的病变类型和不同机制进行术前和术中的精准评估,进一步提高了瓣膜个体化修复的成功率和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