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针刺麻醉:中国原创技术走向世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沈莉 发布时间:2024-09-20 15:36

摘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团队对针刺麻醉的探索研究,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

针刺麻醉是采用针刺疗法辅助外科手术的一种中国特有的麻醉方式,不仅开拓了外科麻醉的新途径,也推动针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是中西医结合的伟大创造。全国针刺麻醉临床领军人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团队从未停止对针刺麻醉的探索研究,将这项濒临失传的中国原创技术重新“捡”回,并发扬光大,在加速患者康复的道路上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


不忘初心,致力于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发展


上海是针刺麻醉的发源地,从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第一例针刺麻醉扁桃体摘除手术开始,开创先河期并进入快速推进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针刺麻醉渐渐式微,进入了沉淀冰冻期。但周嘉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针刺麻醉临床运用的信心。在全国针刺麻醉发展停滞沉寂20年之时,从2001年起,周嘉带领团队克服诸多难题,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总结既往针刺麻醉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实践。他从最难的心脏手术入手,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逐一攻克技术难点,将既往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周嘉团队对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完善发展,让这一国粹又回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期”。


2010年起,周嘉团队又将现代针刺麻醉技术运用到胸腔镜肺手术中。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肺大型手术中,无气管插管的现代针刺麻醉与常规气静全麻的临床结果同期比较,在具有同等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前者显著减少了手术过程中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了大剂量麻药对人体的副反应,减少了术后疼痛的发生和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天数,加快了术后康复,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团队先后获两项国家973计划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和关注。


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加强,周嘉团队发现其具有更广阔的运用前景。2012年起针刺麻醉技术从术中扩展至术后镇痛,2014年起扩展运用到颅脑、腹部和盆腔、肛肠、四肢等部位的手术,针刺麻醉的效应辐射从手术中扩展至整个围术期,建立“基于针刺麻醉的术后加速康复”(ERAS)治疗模式。2018年起,针刺麻醉技术又拓展运用在冠脉介入、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介入,及胃肠镜等治疗中,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守正创新,进行有组织的针刺麻醉临床研究


作为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周嘉在全国各省市组建针刺麻醉“种子”医院和针刺麻醉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进行有组织的针刺麻醉临床研究。他制定了临床应用规范和手术指南,将针麻技术由“上海标准”发展为“全国标准”。团队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30余项重大项目资助,发表论文140余篇。荣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获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最具示范案例、上海市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等。“针药复合麻醉无气管内插管在心肺手术中的麻醉技术”通过上海市医学会评审被批准为中国原创新技术,他领衔的“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研究”被列为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七十年的特色和优势的四项探索中西医研究新模式之一。


引领示范,中国原创重新走进公众走向世界


由于针刺具有和现代麻醉相同的镇静、镇痛、稳定内环境、脏器保护等作用,因此,它可以作为现代麻醉的一种替代方式和有益补充。在临床中还适用于麻醉药物过敏或不耐受大量麻醉药及气管插管困难的手术患者,能减少大量麻药对人体的损害,促进术后康复。此外,在如战争、灾难等缺少麻药的特定情况下,针刺麻醉技术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周嘉以讲好现代针刺麻醉故事为己任,被誉为“针刺麻醉的全球传播大使”。他带领团队举办1000余场的科普讲座、义诊咨询和健康沙龙,惠及群众数十万人;录制电台电视科普节目100余次;发表科普文章120余篇,总阅读量破千万。为中国原创的针刺麻醉走向世界,团队还将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和理念推广传播到海外,2008年,周嘉团队为澳洲慕名而来的麻药过敏、在当地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成功实施针刺麻醉下心脏肿瘤摘除术。马来西亚及泰国卫生部派团队专程来沪学习,让中国原创技术重新回归大众视野,重新走向世界。高质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健康共同体建设,为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做出了积极有力的贡献。先后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突出贡献(个人)二等奖、首届上海健康科普品牌、上海健康科普杰出人物等荣誉。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