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也是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主委单位、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委会主委单位。这个50多人的团队,其中女性员工占比62%。团队带头人宋少莉教授一直用心、用情、高效管理科室,她被评为复旦大学“十佳医务工作者”“钟扬式好老师”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是上海市第十五届妇代会代表。在宋少莉的带领下,科室硕果累累,影响力逐年攀升,2023年上海市专业排名第一。团队始终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创新教学为导向,以服务临床为宗旨,显示出女性医务工作者特有的柔情和韧性。
立足岗位
打造一流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主线,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实施弹性排班等措施,推出多项便民服务。目前科室多探针特色在业内享有盛誉,2023年科室业务量逆势增长逾8%,PET/CT检查突破2万人次,位居上海之首。
放射性相关操作培训现场
作为与核素放射线接触最密切的群体,护理团队的姐妹们需要穿上厚重的铅衣、透过防辐射玻璃墙为患者注射药物,但团队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这份“危险”,铅衣的沉重压不垮她们柔弱的身躯,辐射的威胁挡不住她们坚定的步伐。她们深知自己肩负着患者的健康希望,无论是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还是潜在的辐射风险,团队每个人都毫无怨言。她们将专业、耐心和真诚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用温暖的话语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用精湛的技术确保每一次注射的准确无误,用细致的关怀陪伴患者艰难的治疗时光。正是这种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团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近年来患者综合满意度达到99.6%,成为最美的“铅衣玫瑰”。科室连续多年获得肿瘤医院“暖心服务品牌”重点项目、“文明服务示范岗”和“优胜杯”文明科室、“复旦大学优秀医疗团队”等骄人成绩。
争先创优
塑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
核医学科以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为特色,用最强“核”技术服务患者,助力临床精准诊疗。团队在国内率先临床转化30余种影像探针,目前多项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运用于临床,成为业内引领。其中自主研发的原创99mTc-PSMASPECT/CT显像探针,节约近95%的医保费用,为广大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为核医学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自主研发出显像探针
一批中青年医学人才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荣誉。团队多人荣获复旦大学十佳医务工作者、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三等奖、“上海科创杯”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创新组前18强等,团队成员还获评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市科委“扬帆计划”3人、“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2人;屡屡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单篇影响因子高达16.8。
科室成功发行了《肿瘤核医学分子影像图谱》,开创肿瘤核医学科的先河;成功举办多次大规模会议和学习班,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连年荣获“全国医院专科综合声誉排行榜”提名。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科学的内涵管理、积极的科研创新和持续的人才培养。
凝心聚力
“铅衣玫瑰”书写巾帼担当
在社会责任方面,“铅衣玫瑰”同样毫不退缩,积极担当作为。她们从我做起,踊跃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与温暖,屡获表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她们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她们舍小家为大家,毫无怨言;全体女职工主动请缨,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护士李永霞与备战中考的儿子分离,主动驰援需要她的地方。
团队还热心公益科普,彰显医者的使命担当。科室工作人员在主流媒体每年开展科普讲座近20余次,超16500+人在线收听,他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了核医学知识,消除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误解,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近年来,班组荣获复旦大学三八红旗集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工作先进集体科室、上海市核学会杨福家科技年度优秀奖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未来前行路上的激励。
核医学科这支“铅衣玫瑰”团队,宛如一支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她们是一群锐意进取的开拓者,不断探索核医学领域的未知,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她们是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她们是一群勇于担当的奉献者,无论是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还是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职责。她们默默奉献,守护生命,撑起了医疗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半边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这群“铅衣玫瑰”将继续秉承着初心与使命,砥砺前行,书写更加璀璨的巾帼篇章,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