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搏动美丽人生!2024年“上海工匠”、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若谷风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5-02-28 09:09

摘要: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若谷带领团队建立“以传导系统起搏为核心的心力衰竭综合防治体系”,为无数心衰患者续写生命的故事。

60岁的徐女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幼时做过开胸手术,半年前因为房颤合并心动过缓,心脏植入起搏器,但术后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转而向李若谷团队求助。


“传统起搏器将起搏导线植入右心室,容易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加剧心衰风险。患者心脏开过刀,手术难度较大,我们在左束支区域成功植入新的起搏导线,患者的心衰终于不再反复发作,”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若谷解释,“生理性传导系统起搏通过将起搏导线精准地植入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把钉子钉到墙壁的‘电线’上,从而修复‘电线’,最大程度恢复生理性心律,能真正实现心脏同步。”


像这样的起搏手术,李若谷做了近千例。2019年,她在国际上率先发表了将左束支起搏应用于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章,获得业内高度肯定,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她带领团队建立起“以传导系统起搏为核心的心力衰竭综合防治体系”,大幅提高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应答率及心功能,用技术与温度,为无数心衰患者续写生命的故事。


在导管室,身披沉重铅衣的李若谷,娇小单薄,但她握持导丝的手却稳如磐石,透出自信、果敢,充满智慧、力量。同事赞她是“起搏器手术界的最美医生”,颜值高、技术好,虚怀若谷,胸怀医者仁心。而在患者心里,她人美心善、温柔耐心、技术过硬,又擅于沟通,极具亲和力。


“我们修的是心脏的‘电路’,护的是人生的回路。”作为2024年“上海工匠”,她眼里的工匠精神是追求细节的完美,把每一台手术做得细致、做到极致,用匠心搏动更多患者的美丽人生。



创新“全链条”起搏管理治疗心衰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跳过缓、心衰、停跳,都会危及生命,这时,起搏器就能‘供电’,让心脏恢复正常律动。”李若谷自豪道,“从心衰预防、治疗,到降低猝死率,我们用起搏疗法对心衰进行全链条创新管理,逐渐形成特色。”


“有的患者因为心动过缓需要起搏,但又有心衰风险,传导系统起搏可以用来预防心衰;到了中期,有患者心脏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和右心收缩不同步,像单手拧毛巾,水拧不出来,就会发生心衰,我们用起搏的方法,在左束支阻断部位远端接一根‘电线’,让心脏恢复同步收缩,从而治疗心衰;后期,心衰患者容易发生室颤、心脏骤停,我们植入皮下除颤仪来预防,当心脏骤停时它能自动电击,恢复心跳。”李若谷娓娓道来,专业的起搏技术变得浅显易懂,一如她每次和病人形象地讲解复杂的病情。


创新源于临床需求。李若谷在门诊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衰病人越来越多,可现有的心衰药物和器械治疗效果都不太理想。“我们知道心衰病因,就想找到能彻底纠正病因的方法,既能预防心衰发生,也能让患者心衰后得到有效救治。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能逆转心衰发生的药物治疗靶点。”她透露,即将发表的论文就与心衰机制和靶向精准治疗有关。


智慧随访让爱与“心”同在


“起搏治疗和普通手术不同,术后需要根据病人情况来调整起搏参数,管理工作量巨大。如果重植入、轻管理,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李若谷说,“胸科医院外地病人多,他们来一次不容易,我们一直在探索便捷的管理方法。”


她带领团队引用心音图技术,通过一个简单的贴片,把患者心电和心音以远程方式传给医生,可以及时捕捉房颤、早搏等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的早期迹象。“一个起搏器能用10多年,如果认真随访,每个患者至少要跑10多次医院。智慧随访让患者‘零跑动’,很受欢迎,有千余人加入了平台。”她表示,团队还运用AI技术进行智能随访、心电图分析等,让人工智能“听懂”心跳、辅助决策。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李若谷心里,让她总能聆听患者心声,并为他们的苦与痛奔走。刘老伯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需要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但面对10多万元的手术费、器械费,他几度想放弃治疗,最后打算抵押房子来筹款。李若谷得知后,主动为他申请基金,减轻了他的负担。这个“心衰患者CRT治疗慈善助医公益项目”由百将·民生公益基金与胸科医院合作展开,2021年至今已帮助近百名贫困心衰患者,重新“心”生。从推动基金成立到惠及一个个患者,都有李若谷的身影。


“技术突破的终点,应该是人文关怀的起点。”她将仁心仁术渗透到科普中,经常下社区义诊,还频频出现在《大医生来了》《海上名医诊所》《活过100岁》等电视电台节目中。她说:“预防永远比抢救更有意义。”


一台起搏器半生赤子心


同行对李若谷评价:有天赋、悟性高,是个天生的医者。但她却微笑摇头:当初从沈阳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刚上大一就后悔了。


1995年高考,李若谷将所有志愿都填上医学院,从医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疼爱她的奶奶因病过世,那种无助感像楔子钉入心脏,对她打击很大;二是受父亲影响,他做过“赤脚医生”,希望她学医能照顾家庭。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当在课堂第一次看到血淋淋的手术场面,那种强烈的冲击感,让她当时就想弃医重考。“后来咬牙坚持,就越来越喜欢,觉得当初学医是选对了。”


“我最早是做冠脉手术的,心脏就像房子,冠脉医生的工作是通墙壁里的水管,而起搏是做墙壁里的电线,手术操作完全不同。”2013年,李若谷从冠脉介入转入心脏起搏,“结合冠脉技术能让一些起搏手术更简单,我逐渐有了心得,手术技艺进步飞快,处理疑难复杂手术也更有了把握”。


2020年,李若谷完成全球首例经机械瓣瓣周漏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汤阿婆经历三次开胸手术,三尖瓣换成了金属瓣,导线根本穿过不去,面对所有通路都被堵死的绝境,李若谷找到一个几毫米的漏口,成功植入起搏器。“当时所有医生都拒绝手术,让我听天由命,李主任妙手回春,不仅想得到还做得到,救我一命!”阿婆感动道。


面对复杂手术,尤其心衰重症病人,她术前会反复讨论验证,设计多套预案。“心衰病人局麻手术时全程清醒,容易紧张,心跳加快,更易诱发心衰。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减少手术时长,台上最快决断,做出最优解。”李若谷将所学、所感、所悟向所有人倾囊相授:“只要有人肯学,我就愿教。比如穿刺,从哪个角度进针更好更安全,都是多年手术积累的经验,光靠自己摸索,需要很长时间。我多分享点,大家就能少走弯路。”她认为,技术领先靠的是创新思维,而不是藏着掖着。她想带出更多成熟术者,让团队壮大,推动学科发展。在她手把手悉心教导下,科室医生快速成长为骨干。如今,学科形成冠脉、起搏、心衰、房颤、结构五大亚专业,各具特色。


学生星语即将博士毕业,他深有感触道:“老师因材施教,愿意先听听我们的想法,再结合每个人的兴趣特长来规划方向,她会积极搭平台、找专家、给资源,放手让我们做课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李若谷常对学生说,一个优秀的心内科医生要勤奋刻苦、有奉献精神。“介入手术在放射环境下完成,怕吃苦、怕吃射线,就做不了好医生。”还要有同情心,多换位思考,为患者着想。她待病人像家人一样,查房时,遇到老人听力不好,她会凑近他们耳边说话,有问必答,非常耐心。“心病有时需要心药医。病人一个小问题没得到解答,可能会焦虑很久,讲清楚了,情绪问题也会减少。”问诊时,她会收集病人所有病史和检查报告,“分析疾病的进展对心血管诊断很重要。”


科教研齐头并进,李若谷的每一步脚印,都踩在心脏医学的前沿,也落在患者最深的期盼里。她现在仍坚持一周三个手术日、两个半天门诊,周末则忙于科研。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对学医也很感兴趣。在他身上,她仿佛看到30年前热血的自己。如今,李若谷治病救人的赤子之心依旧滚烫,而这份匠心也有望得到传承。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