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诊室里,范存义教授的名字早已成为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作为医院骨科行政主任、上海交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肘关节外科领域的顶级专家,范存义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守护着无数患者的健康与希望,也因此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银蛇奖特别荣誉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国之名医”等称号,近期他又获评2024年“上海工匠”。
肘关节领域的“破冰者”
从医38年,治愈30万人次
范存义的从医之路始于38年前。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先后救治患者超过30万人次。他的专长领域是肢体严重损伤的救治、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在肘关节功能障碍(PTES)——这一曾被认为是骨科治疗“禁区”的领域深耕20多年,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突破禁区并开创了我国肘关节疾病精准诊疗新时代。
30多年医学路上,范存义一次次勇挑重担,他总觉得,自己被一种使命在推着走,肩上有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无论是医院的任务还是国家的要求,范存义都给自己不断加担子,一定要做好、做精、做强:早期他在骨科分管科室教学工作,获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奖;担任托管市八医院第一届骨科执行主任,两周内把一个34个床位的小科室发展为超百床位的大科室;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范存义临危受命,带领六院十八名“勇士”成为第一批抵达重灾区映秀镇的地方医疗队,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2011年初,范存义又啃了一块“硬骨头”,由他牵头负责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新城医院的筹建,从零开始组建临床、医技、护理、管理团队,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用了11年时间,在距离市区75公里之外的临港新城,把门可罗雀的新医院建成东海之滨的医疗“压舱石”,填补了临港医疗资源的空白,为自贸区新片区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范存义也总是胸怀使命在“我”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诠释“大医之道”。二十多年前因为在门诊时看到不少患者肘关节受伤僵硬、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但国内外对于相关领域研究甚少,范存义毅然走上专攻肘关节这条“羊肠小道”,临床、研究、攻关……一个个难题被范存义和他的团队克服。
从赛车手、小提琴家到花季少女……一位位因为意外事故导致肘关节严重受损的患者求医无门,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范存义,都被他凭借高超的手术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治愈。他的医术不仅改变了患者的命运,更为肘关节外科领域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如今,范存义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PTES诊疗平台,整体疗效甚至优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通过举办近30届国家级学习班,范存义将肘关节疾病的精准诊疗技术推广到全球16个国家及国内25个省市,惠及了无数患者。
从“卡脖子”技术到国际领先
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范存义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还可以做得更好”是他的口头禅,这股钻研的劲头也让他取得了累累硕果。
“当初肘关节障碍是骨科领域的世界顽疾,肘关节治疗根本没路可走,几乎是空白,”可是,范存义却迎难而上,“大家都想走平坦大道,想翻山越岭、走崎岖小路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固然艰辛,但也给范存义带来了很多收获。作为“上海骨科新材料与修复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范存义在生物材料研发、骨软骨修复、关节重建、软组织修复与运动康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带领团队建立了肘关节功能障碍“破-建-防”治疗体系,创立了肘关节功能障碍临床分型和肘关节功能“上海评价体系”,实现了精准治疗和科学评价;他提出的“依型量级”“双柱理论”及“按需重建”等理念,有效预防了肘关节周围复杂损伤的功能障碍发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解决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精、强、融”研发难题,突破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国际极限,并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范存义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发表了中文核心论文186篇、SCI论文32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5分的论著20篇,累计影响因子高达1701分,总他引7202次。他还获得了17项国家专利和5项授权国际专利,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成果多次被写入《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等国际经典教科书和专著,并被纳入国际指南和共识。
“我所有的希望都在您这里了”,这是患者对范存义的信任,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范存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上海工匠”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2020年,范存义带领团队完成《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六院骨科近四十年来第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确立了我国在肘关节外科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
从导师到学生的“医道传承”
医者仁心,传承白求恩精神
作为博士生导师,范存义非常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他坦言,对自己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是导师顾玉东院士。
“顾院士人品正,处事公道,凡事都有积极的心态,把病人当亲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只在医术上孜孜不倦,”范存义说,“顾院士常让我们读一本《纪念白求恩》的小册子,反复读,读得书皮都破了,我后来逐渐理解,顾院士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理解领会如何做一名好医生,如何做一名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医生。”
秉承着顾院士的精神,范存义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临床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被大家称为“范家军”,有人获得六院骨科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杰出青年项目,并获得医院历史上首个银蛇奖一等奖;还有近20名硕、博士获得了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数位学生毕业后成为博士生导师、科室学术骨干,担任国家级、省市级学会重要职务。
“我培养学生的第一堂课是教育他们要有同情心,把患者当朋友、家人,医学和其他学科还不太一样,我们面临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没有对患者的同情之心、关爱之心,就不可能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范存义强调,医生要能担起责任,在面对患者时,医生应该推荐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让患者自己做出选择。
“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了白求恩精神”,这是范存义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他用自己的行动激励并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助力他们成长并成为优秀的医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人都是被使命感推着走的。”范存义说。30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奉献着,用自己的医术和仁心守护着无数患者的健康与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医怀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