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疾病谱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其中有一类疾病是被大家忽视的,那就是——罕见病。
“瓷娃娃”“月亮的孩子”“先天性大疱性皮肤松懈症”“亨廷顿舞蹈病”……这些疾病均来自同一家族——罕见病。正因为它们很罕见很稀奇,所以罕见病也被称作“孤儿病”。
80%与遗传基因有关
1983年,美国颁布了一本《孤儿药法案》的药典,由此有了“罕见病”这个概念,国际上将每年2月份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并非是某个单病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众多类似、少见疾病的共同称呼。目前,国内外医学领域对于罕见病暂无统一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发病率在0.65‰~1‰的疾病,即属于罕见病病种。在全球医学疾病谱上榜的罕见病大约有7000多种,患病人数约占人类疾病的10%。由于罕见病家族的种类科目繁多,因此当所有病种的罕见病患者总人数累加起来,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7%。
罕见病之所以罕见,是因为80%的病因与人体的遗传基因有关,而其中50%~75%的患者在出生时或儿童期便可能发病,35%的罕见病患者在1岁前即起病。近期有国内专家提出:“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符合其中一项,即可为罕见病”。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庞大,据统计,在我国罕见病患者已高达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因此,让大众了解罕见病,尤其了解儿童罕见病,意义重大。
95%儿童罕见病无药可救
《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文件也指出,在121种罕见病中,有49种疾病来自儿科。和罕见病一样,儿童罕见病目前也没有明确定义。数据显示,目前依旧有95%的儿童罕见病暂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仅约5%的罕见病可以被治愈,约30%的罕见病在患者5岁之前死亡,令人唏嘘。
罕见病的病情常常进展迅速,可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病程多不一致,治疗贯穿患者生命全程,死亡率高,存活患者多有功能残障。儿童罕见病具有患病率低、临床研究缺乏、症状繁多、难诊难治的特点。加之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与其他成人专业相比,儿科从业人员相对较少,缺乏明确的导向作为治疗决策,后期存在随访数据管理缺失等问题,治疗药物及手段也十分有限,这进一步增加了儿童罕见病的管理难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
因此,儿童罕见病更应引起医药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在产前、出生时或儿童早期对罕见病实现早诊断、早干预,无疑会降低罕见病发生率、延长罕见病患者生存期、提高罕见病患者生存质量。
儿童罕见病为何确诊难
儿童罕见病涉及小儿遗传代谢、小儿外科、神经学、内分泌、血液科等众多科室,包括产前诊断等等一系列在内的多个相关学科,确诊常常要经过多名医生多方会诊。《2019年中国罕见病患者综合社会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医生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不少医生对罕见病的认知有限,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或延时确诊的现象发生。据全国罕见病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在761个儿童罕见病案例中,有294个患儿在确诊之前曾经被误诊,比例高达38.6%。被误诊的患儿会因所患疾病不同而存在概率差异。
分析其中原因发现,儿童罕见病容易造成误诊、确诊困难的情况,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因基因突变带来的疾病本身的困难,发病前期患儿往往没有相关症状,起病猛,缺乏基因监测机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确诊。
其次,缺乏相对应的疾病诊断标准,医生只能根据临床症状或患儿疾病表现进行推测,而由于儿童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小儿的体质差异悬殊,患儿的临床表现通常是不定性的、较为模糊的。
此外,遗传基因类的疾病往往病因复杂,国内拥有可开展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学研究和检测的医院也很少,外界的基因检测机构又参差不齐,故在临床医学检查时,病人一般不会进行基因检测。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庚曾说过:“诊断儿童罕见病所需的技术门槛较高是确诊难的一个关键因素。”很多医院尚不具备儿童罕见病以及成人罕见病的诊断技术,加上罕见病患者的病种症状凌乱、人数少,所以为个体患者检测诊断牵涉的项目及设备会十分昂贵,儿童专科医院本身数量稀少,开展相关检测项目更是难上加难。
治疗儿童罕见病是一场并不孤独的奋斗。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已拨专款专项用于罕见病多学科的合作诊疗、遗传基因检测以及家庭成员的共同诊疗,并积极开展医师能力培训等多方位工作,最终受益的将会是每个人。希望大家关爱儿童罕见病,让“罕见”被看见,也希望“罕见”能越来越罕见。
文/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侯君 陶洁勤 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