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一生中总会经历至少一次足部伤病,有些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乏足部健康意识造成的,有些是随着人体衰老而发生,有些是受到慢性疾病侵袭而形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抽象的哲理,却是足部疾病患者真实的每一步历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马昕的带领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足踝外科确立了以足踝创伤及创伤后遗症、足踝畸形矫正、足踝运动损伤为主要特色的足踝亚学科定位,形成以拇外翻微创治疗、跟骨骨折微创治疗、踝关节不稳、Lisfranc损伤体系统化治疗及踝关节炎阶梯化治疗为核心的系列特色治疗方案,在技术创新、科研突破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持续提升我国足踝诊疗水平向国际前沿迈进。
革新微创技术
精准医疗再突破
拇外翻,即大拇趾往外撇,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一般来说,如果足的拇外翻角度超过15度,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判定是拇外翻。当下,除了伴有明显疼痛影响生活外,美观也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目前手术治疗是其主流治疗方式,且手术带来的效果是直观的,但患者往往由于畏惧“大手术”而心生抗拒。为此,上海六院足踝外科团队致力于第3代微创拇外翻手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于2022年9月作为牵头单位,将相关临床经验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发表于《中国骨伤》杂志。
拇外翻微创手术因其切口小、皮肤美观、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少等诸多优势而备受患者青睐。第3代微创拇外翻手术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微创截骨内固定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目前在临床上得到逐渐推广和应用。2024年11月,团队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微创拇外翻髓内板矫形手术,通过数字化诊断技术与3D建模定制手术方案,显著减少创伤并提升稳定性。同年9月,团队引入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实现全链式数字化应用:术前利用3D建模模拟截骨,术中通过导航精准置钉,术后结合智能设备加速康复,置钉准确率达100%。
作为国内足踝外科的领军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足踝外科团队还发布了第三代拇外翻微创手术国际指南,为全球微创拇外翻手术提供标准化方案。
建设专科联盟
推动优质资源联通
2024年1月,科室挂牌成立上海六院足踝一体化临床诊治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足踝外科诊疗。
上海六院足踝外科建有一体化临床诊治中心和3D打印中心,配备了微型C臂、足踝4K关节镜和微型动力等专用手术设备和器械,还拥有负重CT、肌骨超声、足底压力检测、步态分析、关节运动功能参数检测仪、关节韧带体查仪等数字化检测设备,以及智能足踝康复机器人、数字化精准负重、反重力跑台、低温冷疗、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冲击波及超声波等康复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获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数智医疗赋能足踝外科一体化诊疗系统。在诊疗中,团队将数智医疗贯穿全流程:术前通过负重CT和AI建模规划手术;术中运用机器人辅助提高精准度;术后依托智能康复设备实现远程监测与个性化训练,大幅缩短康复周期。
2024年4月,上海六院牵头成立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足踝外科专科联盟,联合全国28家医院构建诊疗协作网络。通过技术共享、标准统一及联合科研,促进基层医院足踝专科能力提升,实现患者全周期管理同质化。
汇聚全国精英
锻造科室中坚力量
科室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共发表40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90余篇SCI论文,承担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主持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1项、子课题2项、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上海市经信委等11项专项课题,医企横向合作项目6项,合作经费2000余万元。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的博士点,上海六院足踝外科已经培养了80余位研究生。在过去的三年里,科室作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骨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了21名住培学员和10名专科医师。此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包括足踝创伤后遗症诊治新进展及足踝关节镜基础学习班等。“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是全国的,”马昕说,“我们还有很多‘留白处’,可筑巢引凤不断精进,吸纳全球的骨科新技术新理念,也欢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医生来交流学习。”
未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足踝外科还将继续聚焦生物力学研究、新型植入物开发及智能诊疗系统优化,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足踝疾病诊疗中心,为更多足踝疾病患者提供“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