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随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应急医学中心的正式启用,这座承载着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重任的现代化医疗平台,将通过核医学与传染病诊疗的深度融合,开启精准防控的新纪元。作为上海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堡垒,公卫中心正加速学科创新,并以核医学技术为突破口,构建起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为守护城市安全注入科技动能。
创新核医学建设
打造应急医学新高地
始建于1900年的公卫中心,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如今拥有全国领先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平台,在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领域形成特色优势。2022年启动建设的应急医学中心,采用“平急结合”设计理念,平时作为综合性医疗中心服务民众,在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可快速转换为定点收治医院。
这一战略布局与核医学的引入形成双重保障。2024年,核医学专家吕中伟教授的加盟,标志着公卫中心在学科交叉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作为深耕核医学三十余载的学科带头人,吕中伟带领团队在甲状腺癌分子诊疗、碘-125粒子靶向治疗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其研发的辐射防护新材料已应用于临床操作防护。依托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平台,他主导建立的多模态影像评价模型和临床队列数据库,为核医学精准诊疗提供数据支撑。
核医学技术赋能
重构传染病防控闭环
由吕中伟牵头组建的核医学科,在未来将从三个维度重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其一,构建疫情监测“预警雷达”。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可实现对环境样本中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其二,打造诊疗决策“最强大脑”。吕中伟团队研发的剂量学多模态影像系统,整合PET-CT、SPECT/CT影像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精准制定。在传染病领域,该系统可动态监测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情况,评估结核病治疗效果,临床决策准确率提升;其三,筑牢生物安全“防护盾牌”。针对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核医学提供的辐射防护方案实现双重保障。
对标弯道超车
构建公共卫生安全新格局
随着应急医学中心全面启用,公卫中心核医学技术必将与传染病防治紧密结合,并深度嵌入传染病预警、诊疗、康复全链条。此外,在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中,核医学标记技术也将大放异彩;在结核病防控领域,核医学技术可以探索基于18F-FDGPET/CT的耐药结核早期诊断方案。
公卫中心建立核医学科并不是仅仅填补医院学科和技术的空白,而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核技术应用标准。未来五年,公卫中心核医学团队将进一步整合临床和科研资源,重点攻关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力争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肿瘤免疫治疗监测等领域取得突破,让核医学技术惠及更多公共卫生场景。
“十五五”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上海公共卫生堡垒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将紧扣“十五五”规划,从基建升级、科研创新转化、人才培养、医防融合、科普宣传等多维度发力,尤其借助核医学与传染病诊疗有机结合,致力于公共卫生应急方面拓展核技术应用,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弱项,从而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引领公共卫生事业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