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预防登革热,从防蚊灭蚊做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俊 发布时间:2025-07-02 11:37

摘要: 盛夏已至,外出旅行请务必做好登革热防护措施,让健康与快乐同行。

盛夏已至,蚊虫又将进入活跃期。暑期,不少家庭计划带孩子外出旅行。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无论选择国内游玩还是境外旅行,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请务必做好登革热防护措施,让健康与快乐同行。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dengue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患者最多的虫媒传染病。登革热是美洲、非洲、中东、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等国家的常见疾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登革热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约40亿)生活在登革热风险地区。


登革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共有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易发生变异,变异后新毒株常可引起地区性登革热暴发和流行。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能传播登革病毒。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病毒随蚊虫唾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在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分布范围覆盖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地区。


与多数夜间活动的蚊种不同,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其活动呈现双峰模式,主要活跃时段集中在日出前后和日落时分。在我国,白纹伊蚊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而埃及伊蚊则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县、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边境地区以及台湾南部等地。这一分布格局对各地登革热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伊蚊作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全球分布范围正通过国际贸易网络(特别是轮胎贸易)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蚊媒生物的生态特征,导致其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及活动范围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登革热疫情的跨境传播,使得疫情呈现远距离、快速扩散的流行病学特征。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登革热流行区域持续扩展,疫情风险不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个省市近年来相继报告本地登革热疫情,凸显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感染者有哪些症状


人类对登革热普遍易感,部分国家已有登革热疫苗,但我国尚未批准和使用登革热疫苗。二次感染是重症登革热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仅将疫苗用于既往确诊感染过登革病毒的人。


人类首次感染登革病毒后约1/4的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其余为隐性感染者。多数登革热患者病情较轻,表现为发热或流感样症状,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恶心、呕吐、皮疹;各种疼痛:头痛、眼痛,肌肉、关节及骨痛;出血: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


人的一生可能多次感染登革病毒。一般第一次感染时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并不严重,康复后会产生相应血清型抗体。之后如果再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就很可能引起重症感染,严重者可以引发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尽量不要感染登革热。


如何治疗和预防


目前仍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登革热患者主要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轻症患者可居家采取家庭治疗,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含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重症患者需及时就医治疗。


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被伊蚊叮咬。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区域;使用纱门、纱窗,阻止蚊虫进入室内;室内使用蚊帐、蚊香或冷空调;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夏季避免身着深色衣物,衣着不过于暴露;在户外活动时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树油成分的驱蚊剂。


如果您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域,回来后突发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师曾有外出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怎么控制伊蚊孳生


蚊虫的生长史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都离不开水。伊蚊的孳生环境主要是小型容器积水,一般水质较清。


科学防控伊蚊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其孳生环境。针对不同场所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水生植物及盆景建立定期换水制度,每周至少更换一次;花盆、托盘等容器积水发现后立即倾倒,避免积水滞留;废弃容器(如一次性餐具、酒瓶等)实施垃圾分类管理,不要随意丢弃;废旧轮胎采取覆盖防护或在侧壁钻孔处理,严禁露天堆放;树洞、竹洞等天然积水处使用水泥等材料及时填平;市政管网(管道井、雨水井等)无法清除的积水规范投放缓释型灭蚊幼剂。


通过建立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机制,可有效阻断伊蚊的繁殖链,实现种群密度控制。


文/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俊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为什么蚊子总爱咬你?选择驱蚊方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