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任胜祥:要让晚期肺癌成为可治愈的慢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5-07-04 11:05

摘要: 任胜祥及其团队深耕肺癌诊疗二十余载,研究团队将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不足5%提升至30%以上。

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一位曾经的晚期肺癌患者拿着手机向医生展示自己在海南旅游的照片,碧海蓝天下,他笑容灿烂,丝毫看不出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样的奇迹,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行政主任任胜祥教授的职业生涯中并非个例。


在肺癌诊疗领域,晚期患者曾被称为“医学的弃子”。然而,任胜祥及其团队用二十余年的坚持与创新,改写了这一残酷现实。深耕肺癌诊疗二十余载,研究团队将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不足5%提升至30%以上,更推动中国肺癌诊疗从“并跑”迈向“领跑”。近日,任胜祥荣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背后,是一位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以及对“健康中国”使命的躬身践行。


从“医学弃子”到“慢病管理”


中学时的任胜祥曾经很自负,因为成绩优异,他决定长大后要去“挑战不可能”——学医,然后从“死神”手里挽救生命。然而,这份骄傲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就受到打击,2002年,初入肺科医院的任胜祥经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冲击:第一个夜班他亲眼目睹一位70岁的肺癌患者骤然离世。“死亡来得非常突然,前一刻他还在急促呼吸,后一刻就离开人世”,即便时间过去20多年,任胜祥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幕幕,看到家属痛哭,听说患者从诊断到去世仅两个月,他不由为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太短而痛心。“那时晚期肺癌治愈率低,治疗手段有限,几乎等于死刑,医生能做的非常有限。”他回忆道。正是这种无力感,让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找到破局之路。”


彼时,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5%,许多患者只能存活两三个月,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化疗,但其副作用令患者闻之色变,“化疗化疗,一化就了”的民间调侃道尽无奈。任胜祥选择逆流而上:“越是绝境,越要寻找希望。”


随后两年,任胜祥了解到国际上肺癌治疗已从“粗放型化疗”向“精准靶向”转变,在导师周彩存教授的指导下,他积极学习用靶向药物治疗癌症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开展测试。努力终有回报,2005年,一位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因呼吸衰竭生命垂危,被紧急转院送来。当时国内刚上市靶向药物,肺科医院团队将其磨成粉剂,通过胃管给药,仅仅24小时,奄奄一息的患者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精准医疗是改写肺癌结局的关键。”


二十余年来,任胜祥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和探索,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肺癌全程化精准诊疗体系:率先提出分子标志物联合影像学的早诊策略,首创分子标志物联合影像学策略,将肺小结节诊断阳性预测值从69%提升至95%,填补国内空白;针对耐药难题,开展转化研究,解析耐药机制;对于晚期患者,他牵头多中心研究,探索耐药机制导向的个性化治疗;在治疗手段上,任胜祥突破传统内科局限,在带领团队实现了“360度无死角”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的基础上,将消融技术应用于晚期肺癌治疗后残余病灶患者,实现“毫米级”的精准打击,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实现了由“带瘤生存”到“无瘤生存”的转变。


近年来,任胜祥及其团队对“难治性肺癌”开展了“肺癌诊治新策略”系列创新研究。他主导的药物临床转化研究确立KRASG12D为临床可成药靶点;创研HER2突变肺癌精准靶向新方案;确立基因阴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系列疗效标记物,为无数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我从医的二十年,也是肺癌治愈率急速提升的二十年。肺癌曾经是不治之症,现在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存期,更要让晚期肺癌成为可治愈的慢性病!”任胜祥信心十足。


医者仁心铸就生命奇迹


“医生的口碑,建立在患者的口口相传中。”任胜祥的门诊总是排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其中许多是由老患者推荐来的“绝处逢生者”。他坚信,医患合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当患者把生命托付给医生时,我们必须用专业和真诚赢得他们的信任。”


一位KRAS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后肿瘤反而增大,家属几近崩溃。任胜祥顶住压力,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判断为“假性进展”,坚持原方案。三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了。“医学没有百分之百,但医生的责任是给出专业判断,并让患者理解每一步选择。”他坦言。这种决断力源于多年积累——2017年赴美访学时,他师从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前主席FredHirsch和RossCamidge教授,目睹导师始终用专业、耐心化解患者的恐惧。“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他将这份理念带回国内,成为团队的行医准则。


虽然治疗、科研任务繁重,但再忙任胜祥也坚持每周两天门诊,更让人惊讶的是,只要有患者找到他,他都会给予加号便利。“许多患者带着一丝希望从全国各地赶来,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为此,任胜祥每次要连续看100名患者,虽然疲惫但看着患者眼中的希望之光,他又“满血复活”。


在肿瘤科,生离死别是常态,但任胜祥始终相信“希望比绝望多一分”。曾经有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历了化疗、免疫治疗、抗血管治疗三度失败,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陷入绝望。在所有人都提出放弃治疗时,任胜祥却不肯放下,他提出正在研发的“个体化疫苗联合双抗药物”方案,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实现临床治愈。“真正缓解患者的疾苦,是医生最大的职业成就。”任胜祥说。


“上海方案”走上世界舞台


“中国肺癌诊疗正从‘并跑’迈向‘领跑’。”在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任胜祥的发言掷地有声。作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新模式的倡导者,他深度参与全球前沿研究,推动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


针对EGFR-TKI耐药这一世界难题,任胜祥团队参与的MARIPOSA研究取得里程碑成果:双靶点抗体埃万妥单抗联合Lazertinib,将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16.6个月提升至23.7个月。“这意味着近半数患者能获得两年高质量生存。”更令他自豪的是国产TROP2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的突破——在EGFR-TKI耐药患者中,客观缓解率60%,数据领跑全球。“这些成果证明,中国创新药有能力制定国际标准。”


任胜祥的视野远超临床一线。他多年执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推动诊疗规范化;在与药企的合作中,他坚持“患者优先”原则:某国产三代EGFR-TKI从临床试验到获批仅用26个月,价格仅为进口药的1/3。“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是医疗创新的终极目标。”


虽然在患者眼里,任胜祥是“创造奇迹的人”,但他表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培养更多学生、带出一支团队一起拯救患者。任胜祥挑选学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仁爱之心、有拼劲”,要求年轻医生必须直面患者:“只有真心对待患者,才有全力拼搏的动力。”薪火相传,任胜祥打造出一支抗癌“梦之队”,在他的带领下,科室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共青团号”,培养的30余名青年医生已成为多地肺癌诊疗骨干。团队创建的“上海方案”被29项国际指南及11项国内指南采纳。


从青涩医学生到国际权威专家,任胜祥始终铭记2002年那个在24小时内逝去的生命:“这二十多年的临床、科研经历更让我坚信,在绝望中更要坚持,每个棘手的病例都是医学进步的契机。”在征服肺癌的征途上,这位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正继续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