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中暑:不可忽视的夏日健康威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急症科,渠长满 发布时间:2025-07-09 11:00

摘要: 中暑虽常见,但通过正确的预防和及时的应对,可以有效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中暑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之增加,中暑已成为了一种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中暑分为三种类型


中暑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包括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三种类型。


中暑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首先,高温环境是主要诱因,当气温过高,人体散热困难。其次,高湿度会阻碍汗液蒸发,进一步加重身体的热负荷。此外,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长时间暴晒、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中暑的常见诱因。如有排汗减少,体温升高,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律不齐这些表现,说明你可能已经中暑了。


中暑的表现多样


先兆中暑可能表现为:高温环境下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四肢无力等。


轻症中暑则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往往超过38℃,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往往还有口渴面色潮红或苍白、呼吸急促、皮肤灼热、四肢湿冷、脉搏增快等症状。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三型。


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发生在高温作业后腹部、手臂或腿部抽搐。热痉挛可以单独发生,或者与热射病同时发生。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突感全身不适、头晕、目眩、呼吸困难等。主要体症为: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血压降低、中心体温不高或正常。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及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及常见户外体力劳动、体育运动或军训时发病,如参训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在高温作业环境下活动,出现肌肉疼痛或抽搐、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甚至休克这些症状就需要注意了,如不加以注意可能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其死亡率可高达70%至80%。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至42℃甚至更高。伴有皮肤灼热、昏迷、抽搐等,过高的温度会损害大脑及其他重要器官。


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呢?


首先,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如果需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规程,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预警信息,调整好作业时间,同时尽量缩短连续工作时间,最好每工作30分钟左右就到阴凉通风处休息5至10分钟,并及时补充水分。


其次,尽量穿着透气、轻薄的衣物,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等。


再次,增加低脂高蛋白质摄入,还可多吃水果蔬菜,如西瓜、桃子、西红柿等水果,既可补充电解质及水分,又能补充营养。


最后,需要合理及时水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轻劳动时全日需水量为3L至5L,重劳动时需水6L至8L以上,水温以8至12℃为宜。过量饮水对胃肠道负担过重,容易引起疲劳。提倡少量多次饮水,以免增加心脏和胃肠道负担,切记要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此外,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活动,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


中暑的急救措施


如果中暑,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让患者仰卧,解开衣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用毛巾包裹冰块冷敷患者额头、颈部、腋窝等大动脉处,或用温水擦拭全身,帮助降温;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适量饮用含盐清凉饮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诊治。


总之,中暑虽常见,但通过正确的预防和及时的应对,可以有效减少其带来的危害。让我们在夏日里保持警惕,呵护好自己的健康。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夏季高温作业,谨防职业性中暑

未来几天高温天气,提醒您谨防中暑

高温天气来袭,帮孩子防暑降温,千...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