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术后“粪尿不分”的苦痛如何解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新安 发布时间:2025-07-11 10:59

摘要: 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凝心聚力攻克膀胱直肠瘘。

“排尿有粪渣,排便有尿液,活得太痛苦了……”说起术后生活,75岁的刘老先生仍心有余悸。原本是为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未曾料想术后却出现了膀胱直肠瘘这一严重并发症——小便从肛门流出,粪便从尿道排出,不仅生理功能紊乱,更让生活尊严尽失。面对这个极为棘手的外科难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吴登龙团队迎难而上,在MDT(多学科)联合评估后,施行改良经肛门路径修补术,成功为患者解除了困扰半年之久的“粪尿不分”困境。此案例不仅彰显了团队精湛的技术,也展示了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在疑难病治疗上的持续创新能力。


膀胱直肠瘘是一种泌尿系统与消化系统异常通道的形成,虽在前列腺根治术后发生率不足1%,一旦形成,治疗异常困难。患者常因羞于启齿或求医无果而长期隐忍,造成巨大身心折磨。刘老先生在当地接受临时肠造口后,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辗转之下,他来到上海市同济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初到医院时,刘老先生瘘口仍明显开放,膀胱镜与造影检查发现瘘口位于膀胱三角,直通直肠,直径约1cm,且形成2处复杂窦道。泌尿外科团队联合胃肠外科、肿瘤科、影像中心进行MDT讨论,最终制订个性化修复计划。第一次手术尝试通过传统经肛门路径进行瘘口修补,术后仍有轻微漏尿;经过半年休养和再评估后,瘘口由2处缩小为1处,具备再次修补条件。第二次修补采用改良技术:术中利用电切镜针状电极环形切开瘘口,并以环状电极物理分离膀胱壁与直肠壁,有效减轻缝合张力。术后联合抗感染、引流、冲洗、营养支持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实现彻底闭合。“术后3个月,我们复查造影和膀胱镜,未再发现瘘口,患者小便通畅,大便正常。”泌尿外科吴刚副教授说道。


膀胱直肠瘘素有泌尿外科“禁区”之称,其术式难度高、复发率高、影响因素多。特别是肿瘤术后形成的瘘管,常伴瘢痕组织、放疗改变或盆腔粘连,修补极具挑战。吴刚介绍,传统修补多依赖开腹或会阴联合入路,创伤大、恢复慢。此次团队采用“经肛门内镜精细分离-错位缝合”策略,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精确,减少张力和感染风险,尤其适合低位、小口径、未放疗瘘管。术中,电切镜既能放大瘘口视野,又便于环形切除瘘道,最大程度保留功能组织;术后联合三腔肛管引流与个性化护理,有效预防再次瘘形成。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吴登龙教授长期专注于泌尿系统疑难疾病的系统化诊治,带领团队建立“尿瘘专病诊疗体系”,五年内累计完成百余例全国各地复杂尿瘘修补手术,成功率超过国内外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