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
当前银屑病的靶向治疗发展迅速,生物制剂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这类大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抑制银屑病发病的关键炎症因子来发挥抗炎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又进一步丰富了靶向治疗的方案,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尽管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确的疗效,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银屑病的治疗策略从传统系统药物到靶向药物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鉴于银屑病临床表型的异质性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迫切需要进行精准治疗,近年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通过不断探索,开启了银屑病精准治疗的新模式。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体系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体系进行了重要革新,提出“双维度评估框架”,即在传统指标(BSA、PASI)的基础上,强化特殊部位受累(如头皮、面部、掌跖、指甲及生殖器)和患者需求(如症状负担、心理影响、治疗意愿)的权重,以更精准地指导临床决策。同时,指南采纳了国际银屑病理事会(IPC)2020年Delphi共识的“治疗导向二分法”,突破传统轻、中、重度的三分法局限,将患者分为“适合局部治疗”或“需要系统治疗”两大类。满足以下三个指征之一者即可使用系统治疗,包括:体表面积>10%;累及特殊部位(如头皮、面部、掌跖、指甲及生殖器);局部治疗失败。这一分类模式弥补了传统体系对轻中度患者治疗不足的缺陷(如BSA<10%但伴广泛指甲受累者既往易被低估),同时为生物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早期介入提供了循证依据。
提升治疗目标实现皮损清除
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新时代银屑病的治疗目标已从过去的“症状缓解”提升至“疾病完全控制”,即实现皮损完全清除或几乎完全清除,并长期维持这一疗效。《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以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作为达到满意疗效的指标,这一目标的提升得益于银屑病靶向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治疗目标的升级标志着银屑病管理从“对症”转向“达标”甚至“治愈”,通过更积极的干预策略,全面提升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
多学科协作实现共病管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银屑病已被重新定义为一种以系统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已远超皮肤范畴,常合并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等多种共病。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首次将“银屑病共病”作为独立章节,系统梳理了心血管代谢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5大类20余种共病。然而,当前多数医疗机构对于银屑病患者的诊疗和长期管理仍局限于皮肤科单科管理,缺乏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机制。因此,构建包含共病筛查、定期监测、早期干预在内的综合管理机制,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展速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不仅需要评估皮损范围,还需关注头皮、手足、指甲等特殊部位的受累情况,并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共病,这些因素均会影响药物选择。近年来研究发现,结合患者的家族遗传背景、代谢特征(如胰岛素抵抗)及早期治疗反应,有望更好地预测哪种治疗更有效,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方案,从而优化治疗策略。尽管银屑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科研人员在疾病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发现,即使皮损消退,残留的“炎症记忆”免疫细胞仍可能潜伏在皮肤中,成为复发的隐患。最新证据表明,若在疾病早期、免疫记忆尚未稳固时,采用特定的靶向治疗进行干预,可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复发风险,甚至预防银屑病关节炎等系统性并发症的发生,这一发现为银屑病的长期控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