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注】宝宝离不开小毯子,该如何是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市青浦区妇幼保健所,李桂阁 发布时间:2025-08-27 11:43

摘要: 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渡,可以帮助他们从全身心的依赖家长,转变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

33月龄、刚入托班的小井(化名)有一条毯子,这条毯子时时刻刻都被她抱在手里,吃饭、睡觉、上厕所,甚至去户外活动也得拿着。由于毯子较大,已经影响到她在幼儿园的正常生活。小井的妈妈很困惑,不知该如何是好。


安抚物以及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灵密码到底是什么?孩子对安抚物的需求,最初源于婴儿时期对妈妈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的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在婴儿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个月~3个月),即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婴儿对母亲的反应有所偏爱;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从六七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好像母亲是安全的基地,出现了对母亲明显的依恋。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所需要依恋的那个妈妈不能随时随地都陪在孩子的身边。在孩子能完全依靠抽象语言思考和逻辑因果理解来安抚自己之前,一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物体可以帮助他们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物体就是安抚物,安抚物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抚慰。安抚物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妈妈的睡衣、毛绒公仔、毯子,也可以是一首歌,甚至可以是某句话、某个词语。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渡,可以帮助他们从全身心的依赖家长,转变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因此,孩子出现需要安抚物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如何对待托班幼儿单纯的安抚物——小毯子呢?不要因为孩子有安抚物,就忽略陪伴和支持。孩子对安抚物有较大的需求就是一个信号——她需要陪伴和支持。所以父母应该在和孩子相处时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到孩子的这种需求,并给予适时适度的回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如此一来,孩子有什么问题也会愿意和父母分享,从而从父母这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


另外,在养育或陪伴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偷偷把孩子的安抚物藏起来,这会让孩子惶恐不安;清洗或者更换安抚物之前,要征求孩子的同意。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有自己的安抚物并不需要担心。但是如果孩子整天总是抱着安抚物,对其他玩具不感兴趣,对和小朋友互动也不感兴趣,就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专业指导了。家长们还可以及时了解0岁~3岁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阶段;在接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0岁~6岁儿童健康检查时,积极配合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及时发现发育偏异的可能和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早期干预。


家长还可以学习一些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的基本理念。首先,给予儿童恰当积极的回应;其次,培养儿童自主和自我调节能力;第三,注重亲子陪伴和交流玩耍,让婴幼儿在与养育人的亲密相处中逐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情感和拓展能力。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