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告别术后疼痛,舒适康复有妙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曹爽,陈洁 发布时间:2025-08-29 11:48

摘要: 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了解科学镇痛知识,能帮助您更舒适地度过康复期。

手术成功固然重要,但术后疼痛是许多患者面临的共同挑战。疼痛不仅让人难以忍受,还会影响呼吸、活动、睡眠,甚至延缓伤口愈合,增加并发症风险,严重时还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幸运的是,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了解科学镇痛知识,能帮助您更舒适地度过康复期。


术后疼痛无需硬扛


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疼痛,往往会选择“硬扛”。骨科关节手术患者可能因为疼痛不敢下床活动,不仅延误关节功能的恢复,还易导致血栓形成。肺部手术患者可能因为疼痛不敢咳嗽、深呼吸,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腹胀、便秘。疼痛刺激会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风险大大增加。如果术后急性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长期、顽固的慢性疼痛。


当术后出现疼痛时,需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疼痛的部位主要在哪里?疼痛多久了?疼痛有多严重?是否影响睡眠(用0-10分打分)?疼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阵发性的?活动时是否加重?是否有其他不舒服(如恶心、头晕)?医护人员会针对疼痛原因、生命体征变化、疼痛治疗效果及副作用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


术后镇痛“黄金法则”


现代术后镇痛的核心是“多模式镇痛”。简单说,就是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方法和药物,作用于疼痛传导的不同环节,实现“1+1>2”的效果。这样做的好处是镇痛效果更好,每种药物的用量更小,副作用也更少。


局部给药镇痛分为以下三种:切口局部浸润指的是外科医生在缝合前将局麻药直接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简单有效;神经阻滞指的是麻醉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精准注射到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周围(如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部手术,腰方肌阻滞、椎旁阻滞用于胸腹部手术,髂腹下/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疝气手术等),能提供长时间、效果确切的镇痛,且对全身影响小。椎管内镇痛(如硬膜外镇痛)指的是适用于某些大手术(如开胸、开腹手术),效果非常确切,但操作相对复杂,且不能用于手术后早期使用抗凝或抗栓药物的患者。


全身给药镇痛主要以口服药为主。布洛芬、双氯酚酸、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手术后轻、中度疼痛的镇痛,尤其对炎性疼痛效果好,需注意NSAIDs药物均有“封顶”效应,其潜在的胃肠道、肾脏及心血管副作用。吗啡、芬太尼、羟考酮等阿片类药物镇痛作用强,无“天花板效应”,是控制术后中重度疼痛的主力军。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呼吸抑制(少见但需警惕)。短期规范使用成瘾风险极低。而曲马多(双重机制)、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用于神经痛或辅助镇痛)等其他药物,有时也能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患者自控镇痛是目前最常用、最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尤其适用于中重度疼痛。其原理是镇痛泵里装有设定好浓度的镇痛药物(可能是阿片类、非甾体抗炎药、曲马多或其组合)。它可持续小剂量输注药物(背景剂量),同时当患者感到疼痛(尤其是突然加重的“爆发痛”)时,可以自己按压按钮,额外追加一次设定好的药物剂量(单次冲击剂量),迅速缓解疼痛。


镇痛小贴士


术后早期就开始镇痛,能更好地预防疼痛敏化和慢性疼痛的发生。麻醉医生的目标不是“完全无痛”,追求完全无痛可能需要超大剂量药物,副作用风险大增。镇痛的目标是将疼痛控制在可忍受的轻度水平(通常NRS评分≤3分),不影响睡眠、进食和必要的康复活动。


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创伤大小、疼痛程度、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基础疾病)以及个人意愿,量身定制最合适的镇痛方案。如果患者感觉疼痛控制不佳,或者出现了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如严重恶心呕吐、过度嗜睡、呼吸困难等),务必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镇痛方案。


而在药物镇痛基础上,听舒缓音乐、看喜欢的节目、和家人聊天分散注意力;在医生允许下尽早适度活动、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进行深呼吸放松练习等,都有助于缓解疼痛感受。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