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是重症医学中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危急重症之一。其核心机制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控,进而攻击自身组织与器官。
脓毒症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对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
数字新技术提升早期精准诊疗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团队致力于脓毒症的早期精准诊断与治疗,不断优化临床实践路径。在病原体快速诊断方面,率先引入了微滴数字PCR(ddPCR)技术。
这项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病原体检出的敏感性,尤其对于传统培养阴性或难以培养的病原体具有显著优势。ddPCR不仅能快速确定病原体种类,还能对病原体载量进行精确定量,为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和评估抗感染疗效提供了新依据。
快速精准检测与个体化给药双管齐下
与此同时,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开发了基于分子探针的快速抗生素药敏检测系统,该系统操作简便,可同时测试多种不同机制的抗生素,将药敏报告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天缩短至8小时。这使得医生在脓毒症确诊初期即可开展精准靶向治疗,抢占“黄金窗口”,从源头有效阻断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在于“选对药”,还在于“调准量”。很多脓毒症患者都伴随肝肾功能损伤、体液分布异常等状况,这些因素会显著影响药物代谢,导致常规剂量下疗效不足或发生毒副反应。
为此,仁济重症团队与临床药师、检验科紧密协作,全面推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医生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再结合患者实际治疗反应和器官功能,对用药方案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整,真正实现了个体化给药。这一策略在增强抗感染效果的同时,也最大限度避免了药物带来的二次伤害。
构建多层次系统化院感防控管理体系
ICU是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心,同时也是耐药菌感染和院内感染的高风险区域。若感控疏漏,极易导致脓毒症患者合并难以控制的继发感染,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仁济重症医学团队高度重视院感防控,建立了多层次、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包括成立科室感控小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及护工)开展感控知识和操作培训,尤其强调要严格执行手卫生的规范制度。
对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团队实施单间隔离并设置醒目标识,加强环节管理。同时,定期监测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部消毒效果,依据反馈及时优化感控策略。通过一系列“防管结合”的举措,显著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率、耐药菌检出率及抗生素使用率。
人工智能破解脓毒症异质性难题
脓毒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高度异质性——不同病因、不同基础状况的患者,他们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反应千差万别。这意味着,采用同一套治疗方案很难对所有患者都奏效。为应对这一挑战,团队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脓毒症患者的一体化、全流程管理。该平台整合患者的多维度实时数据,包括生命体征、检验指标和用药记录等,既可辅助早期识别和诊断脓毒症,也可自动监测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如1小时内)完成关键治疗措施,并实时追踪疗效。
更重要的是,团队正在利用这一平台积累的高质量临床数据,深入探索脓毒症的分子分型和临床表型。未来,仁济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是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征实施分型诊疗,为每位患者匹配最适宜的治疗方案,真正推动脓毒症治疗从“标准化”走向“个体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