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分中心:点亮城市“心”光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发布时间:2025-09-19 11:18

摘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分中心团队,为市民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展现出上海公共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厚度、温度与高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心理健康已成为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公共议题。在上海,有这样一支专业队伍,他们始终坚守在公众心理健康的防线上,以医学为盾,以温情为矛,为市民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他们就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分中心团队。


体系构建,织密防护网络


三支保障队、一根电话线,织起一张覆盖全市、深入社区的心灵守护网,这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分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在做的一件事。


“上海现有12.7万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在得到诊疗后回归家庭、社区,需要专业团队给予日常帮助。”疾控分中心主任谢斌在聊起日常工作时,说的最多的正是三支覆盖全市的精神卫生管理专业团队。与轻度精神障碍患者相比,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容易复发、慢性化和残疾,需要进行长期随访服务,而当他们的病症慢性化后还会出现功能衰退、社会适应困难等情况。谁来帮助他们?为此,上海市通过完善公共精神卫生体系,推动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精神卫生管理与服务网络,从市级层面到16个区级层面,再到各个社区卫生中心及村居委会,打造了包括心理健康科普、危机干预、社区防治核心工作在内的三支精防队伍,总人数约1500人。“三支队伍分工明确又相互协同,每年接受各级各类培训超千场,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夯实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基层力量。”谢斌表示。


面对庞大数量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管理重任,疾控分中心在全国首创了“四色预警”综合风险评估与分级分类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风险等级进行科学评估和颜色标识,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服务的个性化提供。“橙色标识意味着需要所在社区居委联合随访,红色标识则需要我们再联动所在辖区派出所民警进行管理……”疾控分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苗苗介绍道。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引入科技手段,利用“云随访”、智能康复评估、数字化康复等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随访和康复服务,显著降低了患者复发和肇事、肇祸的风险,减轻了基层精防人员的工作压力。近年来,上海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的各项核心指标在稳步提升,并持续位于全国前列,患者肇事肇祸率逐年下降。


一条电话线,有时就是一根救命稻草。由疾控分中心管理运行的全市统一心理援助热线962525今年与全国新设的心理援助热线12356合并运行。随着宣传的普及,这条热线成为市民心中值得信赖的“心灵树洞”。疾控分中心牵头组建了专业过硬的核心团队,并吸引了700多名社会各界的专业志愿者加入,共同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疏导与支持服务。自2021年9月以来,该热线已累计接听来电超过21万通,成功干预高危来电近4000通,挽救了无数生命和家庭。卓越的服务也赢得了多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


场景模拟,打造心理救援“特种兵”


一旦城市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亲历者、逝者家属、社会公众的心理防线如何重建?一旦长三角地区等城市发生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不同地区、专业应急队伍之间如何协调联动?面对种种超越常规的防治工作,疾控分中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勇挑重担,在战略上为全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


作为上海市心理救援队伍和上海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的管理者,疾控分中心着力打造跨部门、跨地区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平台。“我们每年都会在华东六省一市内开展主题性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合演练。”疾控分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副科长李黎介绍,中心从演练脚本开始策划,并安排不同省市地区的应急救援队伍“扮演”不同角色,“针对不同的突发应急事件,不仅需要每支队伍能模拟不同场景下救援对象的表现和需求,还要能开展专业干预,并要有强大的组织协凋能力,才能达到重大突发事件中区域协同心理救援的效果。”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强化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应急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练就了一支反应迅速、技术精湛的长三角心理救援“特种兵”队伍。如今,每当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联合演练时,不仅华东地区的队伍积极参与,就连全国各地的心理救援队也前来观摩、学习。


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任务中,疾控分中心也展现出非凡的担当精神。团队连续七年圆满完成进博会的精神卫生保障任务,通过制定周密预案、组织全面排查、强化实时监测,在保障期间实现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零报告”。而在对西藏日喀则等地的技术支援中,中心更是连续八年选派业务骨干对口支援帮扶,将上海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带到雪域高原,帮助受支援地区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精神卫生人才队伍,为当地老百姓和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


科普破壁,降低公众“病耻感”


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预防是关键,而科普宣传则是最有力的武器。疾控分中心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宣传矩阵和创新性的科普方式,让心理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疾控分中心联合全市16个区的专业机构,形成强大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围绕“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教活动。平均每年开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超过500场,线上线下覆盖人数达数千万,且活动场次和影响力逐年攀升。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推动“身心同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其中,由疾控分中心创作的科普作品获得“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一等奖”等国家及省市级科普奖项20余项。


为打破公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壁垒,尤其为了触达并影响年轻一代,疾控分中心创建了国内最早的心理健康科普平台之一“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微信公众号,并深度参与“宛平南路600号”文化与科普品牌IP的打造。伴随着多元化的科普内容生产以及一系列科普文创产品的诞生,团队协助医院以独具匠心的“破圈”之路,成功将严肃的精神健康知识包裹在轻松、时尚的外衣之下,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消解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污名与歧视。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上海市民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提升了15%,在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同时,精神疾病病耻感显著下降,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人数日益增多。


疾控分中心更是上海乃至全国精神卫生领域重要的智库和研发中心,深度参与了国家及本市精神卫生相关立法、政策规划和标准制定工作,牵头研制了众多行业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结合上海超大城市特点,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全国领先的探索实践活动,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上海经验”和“上海方案”。近五年,中心共主持包括国家卫健委、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科委等部门委托的课题31项,发表学术论文42篇,并每年组织高层次学术会议,引领公共精神卫生学科不断发展。


从深入社区的三支队伍,到时刻在线的962525、12356;从创新出圈的600号文创,到标准规范的牵头制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分中心生动诠释了“提高市民心理健康素养,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使命,展现出上海公共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厚度、温度与高度。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