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还在问我‘得了胰腺癌,能活过一年吗?’其实,现在活过两三年的患者已经比比皆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徐近坦言,大家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胰腺癌治疗正迎来“破晓”时刻——外科理念持续迭代,新药不断涌现并重塑转化治疗格局,正在改写患者的命运。
徐近以肺癌治疗作类比:“上世纪90年代,肺癌同样被称为‘癌王’,多数患者确诊即晚期,生存期难超一年。但随着CT早筛普及、微创手术进步、靶向药及分型诊疗推进,肺癌不再让人绝望。胰腺癌正在走同样的路。”
目前,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已将胰腺癌术后三年生存率提升至56%,居上海首位,赶超发达国家领先水平。自2010年建科以来,团队开展多项原创性临床转化研究,将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40%,多项成果纳入国际国内指南共识。2025年,团队荣获上海市模范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徐近表示,外科技术已趋于极致,未来的突破将更多依赖药物发展和治疗策略优化。团队在学科带头人虞先濬院长带领下,将继续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内科与外科并举、微创与开放并举,目标是成为全球三大胰腺肿瘤诊疗中心之一,在国际上不断发出复旦肿瘤的声音。
创新“复旦方案”大幅提升生存率
预后差、早期难发现、治疗效果不佳,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目前,外科手术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这个手术也是腹部外科中范围最广、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术式。
面对挑战,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每年完成胰腺恶性肿瘤切除手术近3000台,占全上海三分之一,连续10多年居上海市首位。团队针对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将5年生存率从5%增至12%,显著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有效性。
“胰腺手术犹如在豆腐上绣花——肠道像衣服,胰腺如豆腐,胰管直径两毫米,胰液要流动,一旦漏出来,后果很严重。”徐近介绍,胰瘘曾是手术最常见且最危险的并发症,团队首创“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将术后胰瘘率从20.3%降至9%,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在根治性上,团队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创新锐性清扫方法、规范手术清扫范围,使局部复发率降低30%,手术时间缩短50%。每台根治性手术均拍照进行质控,确保切得干净。团队还基于大样本临床研究,提出“上海复旦版”胰腺癌分期系统,明晰淋巴转移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间的关联,改良国际分期标准,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及治疗策略的制定。
面对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团队开展了多项研究,在术前精准识别无法从手术中获益的人群,并实施个体化新辅助治疗,以提高手术有效性。这套评估标准,已被纳入上海指南。
另一大突破来自微创手术,团队微创比例高达70%,在国内领先。“微创不仅意味着创伤小,更代表了精准。就像用放大镜穿针,既可局部放大细微血管,又提供360度灵活视角,有效弥补开放手术的视觉局限。”徐近说,团队坚持微创和开放两条腿走路,用微创理念做开放手术,用开放思维做微创手术,彼此取长补短。
为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胰腺癌手术“复旦方案”,团队主办学术会议,主持撰写诊治指南,其吻合技术、淋巴清扫、分期系统、个体化化疗策略等成果已在全国4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惠及1.4万多人。
良好的疗效和口碑,吸引全国患者慕名而来,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住院综合治疗患者2万余人次。然而徐近仍在反思:为什么手术越做越好,生存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手术数量,更注重‘质量’——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并重。以‘四化’——外科手术微创化、肿瘤治疗精准化、临床研究系统化、病人管理全程化为核心,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贯穿其治疗、管理及随访的全过程。”
从三板斧到多方案撼动“癌王”
“胰腺外科要发展,离不开科研。正因为胰腺癌难,我们才更需要深入理解它。”徐近话锋一转,直指当前科研的难点:“现在发表在顶刊上的胰腺癌论文,95%都是基础研究。这是因为临床疗效不佳,临床研究难以取得阳性结果,大量治疗方案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尽管如此,团队依然迎难而上,始终秉承“临床为本、科研为魂”的科训,围绕临床需求开展系统性研究,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以前胰腺癌治疗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砍完就没招了。”徐近口中的“三斧头”,指曾长期主导胰腺癌治疗的AG化疗方案、FOLFIRINOX方案,以及新辅助转化治疗,这些招数有限,面对复杂病例往往无计可施。
如今,这一困局正逐步被打破。团队将靶向治疗、免疫药物等引入临床,推动多项新药试验落地,让“程咬金”多了“七八招”。徐近介绍,有位患者术后半年疑似复发,团队及时调整化疗方案,四年过去,现在每年只需两个疗程化疗,恢复良好……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
目前,多项新药临床试验已从后线推至前线,部分药物进入一线大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这意味着一旦试验成功即可上市。“晚期患者的用药机会显著增加,以前只有两种方案,现在有七八线药。药物有效率提高,也使更多患者能通过新辅助治疗获得手术机会。”
但徐近同时强调,要扭转“肿瘤缩小就能开刀,开完刀万事大吉”的传统观念,“术后还可能复发、转移,甚至部分患者不开刀预后反而更好。”他说,现在治疗手段丰富了,理念也需更新——目标不是急于切除,而是让患者活得更久更好。“随着新药物的发展,在‘外科引领、内科辅助’的治疗理念下,‘癌王’的地位正被撼动,行业已处于突破的前夜。”
在徐近看来,攻克“癌王”的关键仍在于早发现。目前CA19-9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中的敏感性已达80%,团队还积极推进液态活检技术(一滴血查癌),通过检测血液中的RNA等小分子,结合肺平扫CT对高危人群进行初筛,将早期胰腺癌发现率从15%~20%升至30%以上,早期5年生存率达40%。他尤其重视肺CT的体检价值:“很多胰腺癌是在做肺CT时无意发现的。正规体检的肺CT会扫到肋膈角以下,这包含了近一半的胰腺。我们医院目前采用AI对肺CT影像自动初筛,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提示,极大提升了早期病变的检出率。”通过早筛争取手术机会、提高转化切除率,并为无法手术者提供更多药物选择,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已显著延长。徐近相信,随着更多新药上市,“癌王”的防线必将被进一步击穿。
十五载筚路蓝缕勇攀“胰”线天
2010年,胰腺外科初建时,只有刚退休的倪泉兴教授与他的三位学生——虞先濬、徐近和刘辰,他们从华山转战肿瘤医院,7张病床起步,一切从零开始。十五年拼搏,如今团队已壮大为拥有40多名医生、160张床位的国内顶尖、国际一流胰腺肿瘤医教研中心。谈及成长秘诀,徐近总结为六个字:心齐、才聚、情暖。
“心齐”是团队的根基。从早期“师徒传承”的紧密协作,逐步拓展为开放、融合的现代化团队,他们打破人才壁垒,汇聚了一批行业佼佼者:微创引入王巍、徐晓武、吴伟顶等国内顶流,科研由施思和吉顺荣分别领军攻关胰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还拥有一批临床与科研兼顾的复合型选手。在这里,大量的患者、扎实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机会,让人才得以实现专业价值。许多被各地争抢的专家,因为这份“成就感”而选择留下。
“才聚”需植厚土,育才更需良境。科室实施精准且柔性的管理策略:不唯论文论英雄,为默默深耕临床的医生留足发展空间;资源分配注重临床与科研平衡;营造“家文化”,让医生在高强度工作中感受到归属与尊重。这一模式激发了创新活力——年轻医生在实验室勇攀科研高峰,资深专家在临床打磨“金标准”,形成“各展所长、和谐共进”的生态。
“情暖”,是这支团队最动人的底色。团队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加了医生微信,徐近还常嘱咐医生多去病房聊天。“医患之间多交流、多换位思考,才能实现双向奔赴”。他认为,好医生的一大标准是“回头客”有多少:“病人起初只认大医生,时间久了,就会找能解决问题的医生。医生的成长,不仅靠技术、靠认知,更离不开病人的陪伴与信任。”
何为劳模精神?徐近回答:把病看好,做到极致。80岁的倪泉兴教授坚持每天七点查房,每周两次门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虞先濬院长统筹四个临床组,仍定期出门诊,坚守手术一线,正是一脉相承的劳模精神,推动团队不断向上攀登。
下午四点采访结束,徐近又匆匆走向手术室,今夜,他又将奋战至深夜。黎明前的黑暗依然浓重,但他们已经真切地看见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