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内科自1984年成立以来,不断创新诊疗理念。2018年起,在曲新凯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纵深拓展,构建起以“解剖—功能—康复”为核心的一体化诊疗模式,实现从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到全周期康复管理的闭环体系。
聚焦精准影像,
从“看见血管”到“读懂病变”
在冠心病诊疗中,心内科秉承“不盲目植入支架”的理念,注重以精准影像为核心的科学决策。通过冠状动脉CTA、动态CTP、CT-μFR及脂肪衰减指数(FAI)、DSPECT、心脏MRI等无创影像手段,全面评估血管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局部炎症水平及心肌纤维化程度,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临界性病变的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及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决策治疗方案,以影像学证据为依据,科学判断病变功能意义,真正贯彻“介入无植入”的诊疗理念,避免过度置入支架。
优化有创治疗,
新技术提升复杂病变开通率
在疑难复杂冠脉病变的治疗中,尤其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心内科介入团队以“精准、安全、个体化”为核心,结合术前影像指导与术中监测,灵活运用旋磨术、激光消融术及血管内震波碎石术等先进技术,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同时,最大幅度减少造影剂用量和射线暴露,实现安全、微创、精准的治疗目标。同时,科室在复杂病变患者的术后管理中建立了规范的随访体系,通过术后影像复查、药物优化与康复指导,实现从“手术成功”向“全面康复”的转变。
一站式房颤治疗,
同步恢复心律与预防卒中
在心律失常的诊疗中,心内科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开展“一站式综合治疗”方案,在同一台手术中联合完成射频消融术与左心耳封堵术,实现心律重建与卒中预防的双重目标。这一治疗方式可减少重复手术,降低长期抗凝带来的出血风险,尤其适用于高龄及高风险患者,在提高治疗效率的同时,兼顾安全性与长期获益。术中三维导航系统精准定位、术后心功能评估与定期随访,显著提高了心律维持率和生活质量。这种“一站式、全流程”管理模式,体现了从“治心律”到“防卒中”的全面防治理念。
心衰综合管理,
从精准诊断到多元干预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共同终点。华东医院心内科以“早识别、明病因、重干预”为原则,建立了涵盖诊断、治疗与康复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在诊断与评估方面,科室充分运用心脏超声、冠脉CTA、心脏MRI、DSPECT等影像手段,结合生物标志物检测和有创、无创容量评估,全面判断心脏功能状态与病因类型,为不同表型的心衰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治疗层面,团队坚持“药物为基础、器械为补充、康复为延伸”的综合策略。当常规治疗效果有限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超滤治疗、器械干预等手段,如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植入式除颤器及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等,在改善心脏收缩力、恢复同步收缩的同时,显著提升运动耐力与生活质量。
心血管康复,
让“康复”成为治疗的延续
治疗只是起点,康复才是目标。在心血管疾病的全程管理中,心内科将康复医学纳入诊疗体系,通过系统化的心脏康复,让患者在“保命”之后重新“回归生活”。通过心肺运动评估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涵盖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心理支持与营养管理等内容。以简单有效的监测和循序渐进的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在安全范围内恢复体能,改善心肺功能与情绪状态。
面向未来,
以科技赋能精准医学
着眼未来,心内科正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深度融合,探索AI算法在冠脉影像识别、风险预测与心衰随访管理中的临床价值。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化与远程监测管理的实践,依托可穿戴设备与远程随访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运动心率等关键参数,实现对高危患者的动态管理与早期预警。
科技赋能精准医学,关怀贯穿全程管理。华东医院心内科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剖—功能—康复”一体化诊疗体系,为心血管疾病防治贡献更多“华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