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类似一个人体内部的“水泵”或“发动机”,它日夜不停地运转,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泵到全身各个器官,以及将各个器官的代谢废物运送到相应器官,排除体外。心力衰竭,是指这个“发动机”因为各种原因变得“动力不足”。结果就是,身体其他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同时血液也容易淤积在肺部、肝脏和腿部等部位。
警惕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
心衰症状多主要与全身器官的“淤血”和“缺血”有关。主要有:1、呼吸困难(最典型的症状),活动后气短:走路、上楼等体力活动时喘不上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躺睡觉时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或垫高枕头才能缓解;2、端坐呼吸:无法平躺,必须坐着或半躺着才能呼吸;3、身体浮肿,双脚、脚踝、小腿水肿:用手指按压会出现凹陷,且缓慢恢复;4、体重快速增加:体重可能在短期内快速上升;5、持续性的疲劳和乏力,即使是做家务、购物等日常活动也感到疲惫;6、咳嗽和咳痰,可能表现为干咳,或者在夜间、平躺时加重,严重时咳出粉红色泡沫痰。
揭秘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
心衰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任何损伤心肌或者增加心脏负荷的疾病都会导致心力衰竭,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瓣膜病、心律失常,以及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严重贫血、甲亢等。慢性心衰突然加重的诱因也很多,如血压升高、ACS、心律失常、感染、治疗依从性差、急性肺栓塞、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肾功能恶化、药物因素等等。慢性心衰反复急性发作预后很差,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出院”就是“治愈”。
药物和器械是治疗的“主力军”
药物和器械治疗是心衰整体治疗的“主力军”。药物治疗的核心目的是延缓心室重构,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目前采用“新四联”方案:ARNI(优选)、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SGLT2抑制剂。若控制不佳时,可加用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或伊伐布雷定等药物。如果出现水肿,可酌情使用利尿剂,以排出多余水钠、缓解气促。当心衰进入终末期,药物效果有限时,现代器械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当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为重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CCM可在心脏“不应期”给予电刺激,增强心肌收缩力;LVAD则相当于“机械心脏”,新一代全磁悬浮装置使终末期心衰患者两年生存率提升至约84.5%,疗效显著。
自我管理是重要“后勤保障”
患者的自我管理是心衰整体治疗的重要“后勤保障”。患者居家日常管理主要有4方面内容:1、在饮食方面,重度心衰患者摄入控制在每天小于2克盐,每天摄入包括食物水分不超过1.5~2.0L,轻中度患者不严格限制水盐摄入。每天在同一时间监测体重,间歇性记录尿量,使用电子秤监测体重变化。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率并记录,可作为心衰药物剂量调整的重要依据;保持均衡饮食,定期检测血脂、血糖、肾功能和电解质,心衰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多会扰动肾功能和电解质平衡;2、学会自我识别病情以及基本药物管理。如出现疲乏加重、呼吸困难加重、活动耐量降低、水肿再现或加重、体重增加(为最早期出现的症状,如在3天内突然增加2公斤以上)等情况,以上症状可能同时或者接连以不同程度出现,切不可等到病情显著加重才急诊就医,应该在症状加重早期及时调整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知道何时增加利尿剂剂量并及时就诊;了解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长期照顾患者人员应学习基础心肺复苏和识别病情加重的症状,帮助做好日常管理;3、循序渐进地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需在心脏康复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计划,运动时注意身体反应,不适时立即停止;严重心衰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多做被动运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4、预防感染,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和避免人群聚集来降低风险;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用力排便和负重前行;控制体重等。
早期发现、及时诊断、积极干预和长期自我管理可有效减少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