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玲的诊室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变得更有韧性。
66岁的张老伯,鼻咽癌确诊14年,肺转移11年,自2017年停止化疗以来,依靠中医药调理,病情始终稳定;54岁的陈阿姨,肺癌根治术后发生转移,通过“靶向+中药”协同治疗,高质量带瘤生存了10多年;还有位患者,2015年确诊肺癌,2018年脑转移,预后本不乐观,但在中药辅助下,不仅扛过了70余次化疗,体重不降反增。近日复诊,他欣喜道:“许主任,我们已相伴十年了!”
十年科研门诊,许玲见证了许多“十年老友”的生命奇迹,也印证了她“长期陪伴、身心全程管理”的中医诊疗理念。如今,她正将这些宝贵案例编撰成籍——《向癌而生》,把半生心得化作薪火,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他们是患者,亦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他们让我真正懂得,肿瘤是一种慢性病,治疗不只在于清除病灶,更在于学会与瘤共存,最终目的是‘活得更好、活得更长’。”
2023年,56岁的许玲主动从岳阳医院肿瘤一科的科主任之位上让贤,举荐年轻有为的龚亚斌教授接任,自己退居首席专家,将更多心力投入临床与科研。这一转身,不仅彰显其远见与格局,更现“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2025年,她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三十载杏林行医,对许玲而言,中医是带着温度的生命哲学。“医道即修行,在日复一日临证中顺其自然、尊重内心;于渡人疾苦之际,亦渡己悟道,参透生命的无常与恒常。”这,或许正是一位中医人的通透与豁达。
十年科研门诊,一颗滚烫初心
每周二与周四,在岳阳青海路院区与虹口北外滩社区医院,许玲的科研门诊总是人头攒动。不同于特需门诊,这里的患者手持科研项目的“白卡”,无需预约挂号,遇到咳嗽、胸痛、气短抑或失眠,皆可获得及时诊治。他们既是科研参与者,也是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的受益者。
十年如一日,这间门诊如长夜中的灯塔,温暖了无数肿瘤患者的抗癌之路,也点亮了许玲的科研征途。
“抗癌是场持久战,我们2014年起开设科研门诊,正是为了与患者并肩同行。”许玲的执着源于数十年的临床沉淀,也与恩师——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临床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一脉相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嘉湘便已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随机对照研究。从国家“六五”到“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他带领团队用严谨的数据与现代科研方法,为中医疗效写下无声的证言。
“刘老师将所有患者的病历都整理得一丝不苟,整齐存放于木柜中。”目睹大量患者如常的生活与刘老从容挥毫的处方,许玲顿悟:守护患者“与瘤共存”的尊严,正是中医药的力量所在。
承师志,继薪火。许玲同样重视科研与随访,坚持用证据说话,更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面对晚期肺癌靶向耐药难题,她牵头全国15家中心,历时7年,完成973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中药联合EGFR-TKI靶向药物方案将疾病与进展时间延长5.1个月,疗效国内领先。该成果最终纳入临床指南,2023年获上海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她首次提出“守正治气”理论,建立肺癌术后中西医整合康复方案,通过1016例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案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转移。2023年,她牵头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重大专项子课题,率领团队探索肺癌靶向治疗耐药的破局之路。
面对肿瘤精准治疗趋势,许玲坦言,中医是一门个体化的生命艺术,强调整体与能量转化,若拘泥于将舌象与分子、靶点机械对应,则可能在微观世界中迷失方向,背离了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根基。“人工智能或能破解困局,因为中医症状与方药明确,疗效可知,唯其中间的辨证与推理过程如幽深的‘黑箱’,我们可借医工结合,解析辨证论治的‘黑箱’,以符合中医生命观的方式构建评价体系,从而向世界展现东方古老智慧的当代生命力。”
许玲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
融贯中西,身心同治
“中医治人,旨在调和生命整体的气象。”许玲以一位肺癌患者为例,点明其舌象中陷、CT胸水、肺叶塌陷,均是“肺气下陷”之证,用黄芪、人参正是为了“补气举陷”,唤醒身体的自愈力。她解释:“我们追求的不是与肿瘤殊死搏斗,而是让患者好好地活在当下,那么‘活得长’,自然能水到渠成。”她以大树比喻肿瘤治疗:中医如沃土,改良根本、滋养生机,它并非斩草除根,而是学会与疾病共存,让生命之树在阴阳调和下重获繁茂。
在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滋养下,许玲“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提出“不同阶段、不同策略,分层干预、身心同治”的肿瘤患者身心全程管理理念,将中药与情志、饮食、针灸、导引等非药物疗法相融合,建立“预防、诊断、治疗、调护、随访、康复”六位一体的诊疗规范,创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肺癌个体化治疗新模式。在她带领下,岳阳医院肿瘤一科的病床从50张扩至103张,年门诊突破十万人次,其中肺癌患者逾四成,中药饮片使用率高达95%……数字背后,是理念的落地与生命的回响。
在许玲看来,中医可贯穿肺癌治疗全程,策略因时而异:围手术期以“六字诀”助肺康复;术后防复发则扶正祛邪并行;化疗间歇,和胃养血,助力耐受;化疗结束,转入“守正治气”,着眼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转移。
在病房,常见携引流管的术后患者,他们从外院手术后通过绿色通道转入,寻求术后康复。“中医针灸、汤药在术后康复中独具优势,能解决术后麻醉导致的便秘、食欲差、疼痛等问题。”许玲介绍,2019年,他们与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团队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共同牵头“早期肺癌术后中西医协作诊疗”项目,6年来,近800位患者获益。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康复显著缩短带管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降低感染风险。如今,中西医协作已扩展至上海市胸科医院、中山医院、肿瘤医院等,一个更全面、更前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网络,正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薪传岐黄,仁心济世
静水深流,善缘自结。许玲与中医的缘分,恰似这般自然而然地展开。“我很幸运”“冥冥中自有安排”,回首来时路,她总感慨万千。
中医启蒙,始于大二,那年,许玲跟随经方大家、《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柯雪帆抄方,那段时光里,老师近乎虔诚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她。“做医生如写字,一笔一画皆不可轻率”,这句教诲连同他那手漂亮的硬笔字,被她悄悄模仿,珍藏至今。
1990年,许玲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硕博连读直升中医内科肿瘤专业研究生。刘嘉湘教授为她点亮了那盏名为“使命”的灯,从此立志将一生奉献给中医肿瘤事业。
初入长征医院,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许玲一度难以招架。幸得中医世家出身的魏品康教授悉心指导,让她见识了药症相符时化腐朽为神奇的疗效,真正理解了“利小便实大便”等经典理论的临床真义。
许玲勤勉好学,从不囿于门户之见。“我性子急,遇到问题常常等不及翻书查证,索性直奔西医科室当面请教。”她还主动加入胸片组学习影像判读,“肿瘤患者常一身多病,只有具备全科视野,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后,她又师从连建伟教授,还通过网络学习博采众长。不同的师承和流派,不断拓展着她的认知边界。从《周易》到《金刚经》,传统文化滋养了她的医道修为,让她懂得以柔软心对待患者,更深切地理解生命与疾病。
“中医是‘活’的学问。”许玲常说,它不仅在古籍黄卷里,更在临床的望闻问切之间,在师徒相授的言传身教之中。她嘱咐年轻医生要中西医汇通,临床与科研结合,保持求知心,常怀好奇心,打好基本功。她知人善任,甘为人梯。自2018年建立名中医工作站以来,口传心授,加强传承人中医思维的训练,积累其临床经验,培养了50余名研究生。她还常与学生们围坐畅谈临诊心得,教导他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前辈、问病人、问晚辈。”
“把爱好变成事业,再幸福不过。”一抹恬淡的微笑在她唇角漾开,那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通达生命的豁然。而今闲暇,她以瑜伽舒卷身心,以翰墨陶养性情,将日子过得如行医般从容——既善待每一个生命,亦不忘安顿自我,在云水禅心间,寻得安然自在。
许玲的医路始于“长征”,十四载培根筑基;后辗转“龙华”,七年沉淀淬炼;终在2016年扎根“岳阳”。三十年来,她始终胸怀“薪传岐黄,仁心济世”之志,初心未改:让临床疗效说话,用科研成果发声,以患者的笑容回应所有的病痛,这便是医者最圆满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