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腺样体肥大就诊前,家长必做这些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慧娉 发布时间:2025-11-12 11:34

摘要: 面对腺样体肥大这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家长该如何科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让我们一起了解下。

在耳鼻喉科门诊以“鼻塞”为主诉就诊、按照鼻炎治疗的儿童患者中,至少有30%合并了腺样体肥大。这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实际患病率高达34.46%。随着各类科普宣传如火如荼的开展,家长对于腺样体肥大地认识度显著提升,焦虑情绪也随之而来。


关注“老小孩”

让家庭沟通少走弯路


当家长忙于工作,家中老人往往成了孩子日常的养育者,也顺理成章承担着带娃看病的责任。然而,对老年人来说,这趟“就诊路”并不容易。他们可能对现代化就诊流程感到陌生,比如不会用自助挂号机、无法进行线上缴费;身体条件不允许长时间排队或奔波;更让人担心的是,诊疗后还会因怕传达错信息被孩子父母责怪,或是因为觉得自己“帮不上忙”而焦虑……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和医生的沟通效果。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只关注小朋友的病情,更要帮这些老人扫清就诊障碍。


如果家长实在抽不开身,可以提前帮老人安排好交通,比如预约网约车、查好就诊路线;同时准备好就诊前的资料,比如孩子既往病历、医保卡等,减少他们的奔波和焦虑。当老人带娃看完病、回到家,家长别只问“孩子怎么样”,多跟老人说几句体己话,比如“爸妈,今天辛苦您了,谢谢您”“今天看病顺利吗?您累不累?”简单的认可就能让老人心里暖和,还能帮他们建立信心。曾有位妈妈,每次都会跟带娃看病的婆婆说“谢谢”,慢慢发现婆婆跟医生沟通时越来越顺畅了。


家庭内部意见不统一

应该怎么办


曾经有一起陪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因为一方不想开刀,而另一方坚持手术,一家人在门诊吵起来了。这看似是门诊的插曲,其实也是家长们对决策权的争夺。对不愿让孩子接受手术治疗的家长来说:全麻做手术,虽然是微创,但多少心疼孩子受苦;而持相反意见的家长则认为:手术效果“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让孩子获益,也省得长期往返医院。其实家长们对腺样体肥大不同的看法,都是从孩子和家庭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选择保守治疗的家长,既有还没有尝试药物治疗的“不甘心”,也有对手术疗效是否达到预期的“不确定”;而选择手术治疗的家长,同样也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希望孩子尽快解除呼吸道梗阻的风险,能够避免腺样体面容的发生,同时改善缺氧、利于生长发育。


但是家长们可能无法从根源上明白自身的焦虑从何而来,因此关于各种治疗确切获益“究竟多少”的顾虑,就演变成了在门诊对医生的“灵魂拷问”。一些家长最常问到的问题,诸如“开刀能不能根治”“腺样体切掉还会不会张口呼吸”“腺样体11岁是不是一定会萎缩”等都属于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是指答案范围被限定的提问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类似“是不是”“会不会”等来回答的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说,封闭式提问的提出者把决定的选择权“交”给了回答的人。那么当这类问题由患者或家属提出时,面对提问的医生就可能会感到“压力山大”。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作出封闭式提问是完全信赖医生的专业性;但站在医生的角度,则可能会感到莫名的压力,影响沟通的信息输出。在医学+X交叉的学科背景下,医学已经进入到以“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为多位主体的第三代医学模式。在这一医学新模式的指导下,医生在帮助患者和家属做选择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从“权威”或“专家”向“同伴”甚至“配角”的转变。作为家长,建议莫把医生当成“绝对权威”,觉得医生说啥就是啥;也别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啥都让医生拿主意。其实,医生更像是“决策辅助者”,他们负责给孩子和家庭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和利弊解释,比如用药、手术或者随访观察等等。而家长要做的,则是仔细询问每个方案的好处和风险,比如,“医生,用药的话,大概多久能看到效果?有哪些副作用?”“要是做手术,麻醉风险有多大?术后恢复需要多久?孩子能有哪些好处?”“观察多长时间后没改善,就一定要做手术?”等等。然后结合短期、中期、长期来阶段性判断,一段时间内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案,会更符合当下孩子和家庭的根本利益。


这样“看病”

家长、医生都轻松


其实看病就像当学生,看完病回去“复习”,复诊时要做“预习”。每次就诊结束,把做的检查、医生的医嘱和用药理顺,下一次就诊把重点明确、快速地告诉医生,能节约不少时间进行治疗方案的进一步讨论和沟通。


从医生处获得必要的讯息后,家长还可以回家开个“家庭会议”,统一意见。有一对夫妻就特别聪明,他们每次跟医生沟通完,都会把治疗方案记下来,回家之后一起分析,结合娃的年龄、身体状况,还有家里的实际情况,商量出最合适的方案,然后在复诊时和医生确认——这样的方法既高效,又不会产生家庭内部矛盾,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不管是家中老人,还是孩子父母,带孩子来看腺样体肥大,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只要大家做好相互理解、打好配合、充分沟通这三件事,就能让孩子在看病过程中少遭罪,也能让整个诊疗过程更顺畅,最后做出“鱼与熊掌兼得”的好选择。


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罗慧娉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