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男性患者因突发重型颅脑外伤陷入深度昏迷,在外院完成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急性期抢救后,生命体征初步稳定,但仍无自主睁眼、对外界刺激无有效回应,自主呼吸微弱且依赖辅助通气,存在极高的肺部感染、循环波动等并发症风险。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时,传统单一的体格检查与影像学评估难以精准判断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苏醒潜力及预后走向,亟需更全面的评估体系为治疗提供方向。
针对该患者的危重病情与诊疗困境,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立即启动多学科协同机制,依托“神经电生理评估-生命体征精准管理-器官功能靶向干预-前沿技术赋能”的多模态评估与综合治疗体系,为患者量身定制全流程的康复方案。
精准评估是重症脑损伤康复的核心前提。吴毅教授团队率先开展系统性多维度评估——通过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技术,明确患者视神经传导通路部分保留、脑干功能未完全受损;结合动态脑电图监测,捕捉到大脑皮层少量慢波活动,提示脑功能存在恢复潜力。与此同时,科室里谢鸿宇教授团队同步介入,通过动态监测心率变异性,发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借助实时近红外检测技术,无创捕捉到大脑皮层局部血氧代谢信号,直观反映脑灌注状态。另外,吴军发教授团队则运用膈肌超声技术,评估出患者膈肌移动度降低、功能储备不足,为后续干预提供了量化依据。
基于多模态评估的全面结果,多学科团队精准发力实施靶向治疗:陆蓉蓉教授团队采用脑机接口技术联合神经调控技术,靶向刺激脑干网状激活系统,促进受损神经通路修复与神经突触可塑性重塑;针对呼吸功能短板,制定个体化膈肌功能训练与呼吸肌电反馈治疗方案,逐步提升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同时实施精细化动态血压管理,稳定心血管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经过4周系统性综合治疗,患者成功苏醒并能自主睁眼,自主呼吸能力显著提升,脱离辅助通气;后续经持续康复干预,已能完成简单肢体活动与指令回应,康复效果超出预期。这一案例生动印证了多模态技术的临床价值——它并非单一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整合神经电生理、近红外检测、超声评估、脑机接口等多维度手段,打破传统单一评估的局限性,为重症脑损伤患者构建起“全景式”诊疗视图。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与康复治疗,始终是康复医学领域的重点与难点。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在吴毅教授团队引领下,立足临床核心需求,整合多学科专家技术优势,突破传统模式局限,将多模态评估贯穿诊疗全流程。这种以多模态评估为核心、多团队协同为支撑、多技术融合为路径的模式,实现了从“经验性治疗”向“精准化诊疗”的跨越,为更多重症脑损伤患者带来苏醒与功能恢复的新希望,持续推动我国重症康复医学向精准化、个体化、智能化方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