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马拉松长跑爱好者人数呈“井喷”增长,与之相应的,跑步相关损伤非常常见。不少跑友跑了一段时间后深受足跟疼痛的困扰,经常听到跑友倾诉“明明前一天跑步还好好的,第二天起床下地时脚后跟痛得不能走路”,这种足跟疼痛多是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的。
足底筋膜炎,也称跖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因反复微损伤而形成的一种无菌性炎症。足底筋膜炎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尤其在马拉松跑者中高发,是最常见的足部疾病。
足跟疼痛行走蹒跚
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常发生在足跟或足弓区域,尤其是足跟内侧部分。
早上醒来后下床着地走路时第一步足跟疼痛最为明显,这种称为第一步疼痛的症状是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经反复牵拉变得较前松弛,足跟疼痛会有所减轻。若有长时间行走、奔跑、站立或爬楼梯等活动,足底筋膜被过度牵拉,足跟疼痛会较前加剧。
按压足跟疼痛的区域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压痛点大多出现在足底靠近足跟处、跟骨结节内侧部分及沿着足底筋膜向远端1~2cm处,将脚趾背伸时也会引发疼痛。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足底筋膜炎还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患者在行走、跑步或站立时可能会感到困难,甚至出现步态异常,行走时呈蹒跚状。
劳累过度筋膜发炎
足底劳累过度是导致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走路或跑步时,下肢肌肉会牵拉足底筋膜,使足底筋膜不断收紧和伸展。长时间的站立、行走或跑步,足弓下的足底筋膜受力或牵引力较大,长期下去足底筋膜容易发生微小撕裂,引起局部缓慢的无菌性炎症和疼痛。
足底结构的异常是足底筋膜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足弓是由骨性结构与软组织构成,足弓的功能像射箭的弓,而足底筋膜是脚跟(跟骨)与前足(趾骨)之间的强韧肌束,就像弓箭上的弦一样,具有维持足弓形状与结构的功能。正常足弓在行走和站立时能够起到缓冲震荡和分散应力的作用。高足弓在行走或跑步时不能有效旋前,无法分散作用力,使足底筋膜承受较大的负荷,增加足底筋膜的张力与压力。长期下来,足底筋膜可能因过度受力发生微小撕裂或损伤,这些微损伤在反复作用下逐渐累积,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扁平足的足底筋膜在行走时容易过度拉伸,使缓冲震荡和分散应力的机制减弱,导致足底受力不均,加重某些部位的负担,使足底筋膜更容易受到损伤。
体重过大是足底筋膜炎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如肥胖或超重,全身的重量会集中在足部,增加足部关节的负荷,导致足跟底部起缓冲作用的脂肪组织压力过大,容易遭受破坏导致萎缩。行走和跑步时,足部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再次加重足底筋膜负担。这种长期、持续的超负荷压力容易导致足底筋膜的慢性劳损和微小撕裂。
不合适的鞋子是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另一个常见因素。经常穿着鞋跟过高、鞋底过薄或过硬的鞋子进行长距离行走,鞋子如果缺乏足够的支撑或缓冲,会使足底筋膜在行走或跑步时承受过多的压力。
突然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跑步、跳跃等高强度运动,或者运动前未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拉伸,足底筋膜需要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和负荷。这种长期的过度负荷会导致足底筋膜的慢性劳损,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可以减少跟腱受伤的风险。
做好措施预防为先
选对鞋子对于减少足底筋膜炎的发生至关重要,鞋子不合适会增加脚部压力,要选择鞋底柔软、鞋面透气、合适尺码的鞋子,避免鞋底过硬或鞋子过紧。鞋底柔软能够提供足够的缓震效果,有效吸收地面反作用力,降低对足部的冲击,从而减轻足底筋膜的负担。选择运动鞋时,需要考虑缓震功能和足弓支撑功能,选择适合足部曲度的鞋型,减少对足底筋膜的牵拉和受力,有效降低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休息对于预防足底筋膜炎相当重要。避免跳绳、跑步等剧烈运动,这些运动会增加脚部负担。休息能减少足底筋膜受到的压力,让足底筋膜有时间来自我恢复。
定期进行足底按摩和筋膜伸展训练,如晨起足跟疼痛时,尝试轻轻按摩足部,可以放松足底筋膜,缓解一些最初的疼痛。还可以赤脚踩在球体上滚动,按摩刺激足弓,加强训练难度,以预防足底筋膜炎。同时还要拉伸小腿后部肌群和足趾,使用泡沫轴缓解紧张的小腿肌肉,放松肌肉和韧带,改善足踝柔韧性,减少足底筋膜张力。
控制体重增长,进而减轻脚部压力,可以有效降低足底筋膜炎的发生风险。
以上是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自己,建议大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率,有效地控制足底筋膜炎,保持足部的健康和舒适。
文/普陀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蒋利 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