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沈玉芹:重启心动力,探寻心脏康复“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发布时间:2025-11-28 11:17

摘要: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心脏康复科主任沈玉芹用仁心仁术探寻心脏康复“密码”。

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有这样一位医者:她深耕心脏康复领域,从学科拓荒者成长为行业引领者;她打破“康复是辅助学科”的偏见,让数千名危重患者重获新生;她搭建起覆盖医院、社区、居家的康复体系,将健康理念传递给数百万人。她就是该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心脏康复科主任沈玉芹——一位用仁心仁术探寻心脏康复“密码”的医者。


一场不被理解的“转身”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沈玉芹的康复医学之路,也许是“跨界”。原本从事心内科临床诊疗的她,因医院学科发展的需要,在2018年迎来了自己医生生涯的重要转折——“转身”来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这个融合了心内科基础、康复科技能、营养学知识、心理学疗法等多领域学科交叉的全新科室,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沈玉芹却在深思熟虑后接过科室发展的重任。


“心脏康复科的医生要求知识面特别广,既要掌握心内科基础,又要精通康复技能,还需要有临床诊疗和康复融合的思维。”回忆最初的选择,沈玉芹坦言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在二十年前的中国,心脏康复还是个新鲜事物,不仅普通患者闻所未闻,就连许多同行也鲜有接触,“当时国外的心脏康复理念与实践已经较为成熟,而国内才刚刚起步,由于国内中文参考文献很少,我们只能翻译国外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一点点摸索。”沈玉芹还记得,那时候有一位心衰患者,她前后沟通了八次,甚至亲自带教了康复训练,这位患者才接受了康复治疗。


真正让她坚守在心脏康复领域,是因为患者身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接触心脏康复前,许多心衰患者每月都需要住院治疗,每次住院时间长达一周,但病情始终反复、难以控制。而在经过科学的康复干预后,这些患者的住院次数大幅减少,病情也趋于稳定,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我们这儿曾有过一位患者,在康复后不仅不用频繁住院,还重新恢复了运动,这种转变让我看到了心脏康复的巨大价值。”这份来自患者的正向反馈,让沈玉芹在科室发展中逐渐找到了专业自信。


随着心脏康复在国内快速发展,具有心脏康复刚性需求的患者越来越多。2020年,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正式成立心脏康复专科病房,也是上海唯一一家设有心脏康复专科病房的三甲医院,沈玉芹兼任专科病房主任。在专科病房内,患者可以获得更长周期的康复治疗,而且良好的心脏康复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未来复发的情况,也减少了患者的潜在医疗支出。如今,当年需要“劝说患者做康复”的局面早已不再,在康复医学中心,80%的患者都是主动慕名而来,甚至出现了“一床难求”的情况。


揭开心脏康复的“五大秘诀”


走进同济医院心脏康复专科病房,映入眼帘的是门口3个贴着学科专家和专科特色介绍的木架,一旁还有患者手写的感谢信,以及沈玉芹对患者、医生的寄语,情真意切。沈玉芹说,每一名患者来到这里,感觉像是融入了一个大家庭,医生、护士们慢声细语地与患者交流并解答疑惑;患者在这里收获康复,找到归属感。


“心脏康复绝非单纯的运动训练,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变。”这是沈玉芹常说的一句话。在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她带领团队构建了“五大处方”诊疗模式,将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危险因素管控有机融合,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一位身高一米六多、体重仅60斤的年轻患者,因错误理解“血糖高,不能食糖”这一说法,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就连含微量糖分的食物都拒绝食用,在历经四年折磨后陷入绝望。沈玉芹在接诊后,优先处理其营养缺乏的情况以及厌食的心理问题,通过耐心疏导纠正认知偏差,搭配科学营养方案和适度运动,最终让患者体重恢复到近90斤,重获健康。


对于重症患者,沈玉芹推行“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模式,打破“病好了才康复”的传统认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搭桥术后、心力衰竭、夹层动脉瘤术后等危重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在病床上就能启动康复治疗。“床上有床上的做法,下床有下床的方案,我们会根据患者实时状态调整方案,确保安全有效。”她介绍,卧床患者会接受床边呼吸训练、排痰护理、被动运动等康复服务,病情好转后再逐步过渡到踏车训练、有氧训练等主动康复项目。


从三次病危后获救的重症患者,到肿瘤术后并发心脏问题的特殊病例,再到无法手术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他们都能在这里获得精准康复。一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因心率慢、血压低无法使用常规药物,陷入“只能等死”的绝望。沈玉芹从运动生理学原理出发,为其制定以水平律动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案,最终缓解了患者胸痛症状,使其能够正常用药控制病情。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这种康复模式将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0%至45%,有效控制血压、心率、血糖等危险因素,显著降低猝死风险和再住院率。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也因此成为上海市重点扶持学科、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示范中心及全国心脏康复培训示范基地。


让心脏康复服务触手可及


“心脏康复不能局限在医院里,要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这是沈玉芹多年来的追求。2019年,她带领团队率先建立“慢性心衰医院-社区-居家同质化”体系,搭建起完善的患者管理系统和上下级转诊系统,制定了统一的转诊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如今,这个体系已辐射至普陀、嘉定、奉贤、浦东、长宁、徐汇、闵行、宝山等多个社区,还在上海及云南省卫健委的支持下推广至云南全省。通过“专家工作站+社区代教+定期巡诊”的模式,沈玉芹团队将专业康复技术下沉到基层,定期派专家到社区教学门诊,手把手指导社区医生进行风险分层和康复指导,让病情稳定的低危患者在社区就能接受规范康复,高危患者则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三甲医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沈玉芹搭建了“会议培训+接纳进修+下沉帮扶”三维平台。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培养了一批兼具临床、教学、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少已经成为我国心脏康复领域的中流砥柱。今年第二十届上海同济心脏高峰论坛暨2025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汇聚同济,学习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学科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我们要培养更多拔尖人才,让心脏康复事业后继有人。”沈玉芹说道。


科普宣传是沈玉芹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她撰写科普文章、组织“心脏康复科普月月讲”、参与网络直播,还开通了上海大众卫生报-同济康复专栏,将专业的康复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惠及数百万人。如今,同济医院心脏康复科已成为上海市重点扶持学科,患者满意度保持高位。但沈玉芹仍不满足于此,对学科发展的未来她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要推动心脏康复与精准医学、数字技术及跨学科创新深度融合。”她表示,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康复方案的精准化制定和全程化监测;同时深化与营养科、心理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内分泌代谢科、老年科、心内科等多学科的合作,构建更全面的健康管理体系。


从最初的学科拓荒者,到如今的行业引领者,沈玉芹用多年的时间证明:心脏康复不是“辅助诊疗”,而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或缺的“救命稻草”。通过她的不懈努力,不仅让数千名患者重获新生、数百万民众受益,更让专业服务跨越医院围墙,走进万千社区和家庭。


责任编辑:黄嘉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