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不少患者认为冬天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夏天气温高,血管舒张,不用太担心。医生却告诫: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比平时高得多。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大。
血管“避暑”别踩雷
误区一:入室内就开空调
外面烈日当头,冲进房间立马打开空调,体感舒适了,血管却吃不消了。医生提醒进入室内后,应先让身体适应一下室内温度。开空调时,应将室温维持在26℃-28℃之间。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超过10℃,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维持在8℃以内。
误区二:等到口渴才喝水
如果长期呆在空调房里,会出现失水过多的情况。这与阳光下出汗引起的水分流失不同,是一种隐性的水分蒸发。高温天气一定要多饮温开水(30℃-40℃为宜),一次喝水量不要超过400毫升,也不要用冰镇饮料、冰西瓜来代替饮水。
误区三:室内常紧闭门窗
空调房内如果经常门窗紧闭,污浊的室内空气,既会给病菌滋生提供温床,也不利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室内要注意开窗通风,并在空气优良时去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血管“避暑”小贴士
睡眠要充足,夏季人体容易犯困,每天应午睡20至40分钟左右。情绪要稳定,越是天气炎热,越不能烦躁,避免与人发生争吵,保持心情愉快。洗澡勿贪凉,洗澡时,水温不宜过低,避免血管骤然收缩,更要避免洗冷水澡。
夏日饮食提醒
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粗粮、杂豆及薯类,如燕麦、玉米、小米,红豆、绿豆以及土豆、红薯、紫薯等。荞麦凉面适合在夏季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是,夏季时吃面较多,容易导致维生素B1缺乏,应搭配一些瘦肉、豆类和蛋、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