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也让“宅居”成为了一场修炼。于是,这段时间,有人成了美食家,做蛋糕、蒸凉皮、炸油条;有人变身网购达人,从吃到用,轻松一键搞定;有人则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被疫情改变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吧。
Top5:断舍离到买买买,生活观念悄然改变
近日,记者在朋友圈微调查时发现,疫情期间,由于小区封闭、交通限流,一次多买、适当“囤粮”成了多数人的购物选择,也让一直追求极简主义的“95后”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
疫情之前,他们是这样想的:
“平时习惯了随买随用,家里很少囤东西,觉得没必要。”“父母一到冬天就往地下室存白菜,春节之前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卖肉、炸豆腐,一直不理解。”
疫情发生后,他们是这样说的:
“适度的累积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是有必要的。”“最近我一直跟父母住,看着家里满满当当的各种储备,觉得特踏实。”“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于是,整个疫情期间,许多推崇“断舍离”的年轻人也开始了“买买买”的囤粮生活。有网友调侃,最近一个月,社区外面的快递柜已经成了自己每天打卡的“圣地”。
而当95后的潮男潮女们开始回归家庭的时候,“50后”的银发一族则开始触电网络,适应线上生活。疫情之下,他们的生活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
Top4:云健身、云看展,解锁居家“潮姿势”
持续近两个月的“居家抗疫”,使人们惯常的生活方式也急剧调整。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疫情期间应运而生的“云健身”“云看展”“云阅读”让许多人的精神需求有了“泄洪口”,也解锁了许多人居家的“潮姿势”。
瑜伽、平板支撑、举哑铃等占用场地小的运动,在这个春天大受欢迎。短视频平台上,“宅家也爱做运动”“客厅健身房”“居家健身小妙招”等话题的点击率也在“肺炎”搜索流量巅峰的次日达到顶峰,甚至许多运动“小白”也开始跟着“零基础课程”动了起来。
相比运动达人,文艺青年宅家的日子也比想象中精彩许多。疫情期间,全国多家博物馆集体开启直播,带领近千万网民“云看展”。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欣赏到许多古今艺术瑰宝,来一场虚拟艺术之旅,给心灵“排毒”,让网友们大呼过瘾。
而碎片化的时间被整合后,读者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高质量阅读中去。调查中,关于“因为疫情待在家中的你们每天都在干什么?”的问题,有4成参与者回答“看书”。因为疫情,越来越多的人重拾书本,汲取知识的力量。
Top3:办公、上课、买菜,日常生活向“云端”转向
除了精神需求,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也因为这次疫情出现了转向。在互联网加持下,春节过后,人们曾经奢望的“假期再长一些”突然不期而至。许多行业纷纷开启了“云办公”的工作模式。
一时间,“花式云办公”上了热搜。平日里西装革履的白领们一改雷厉风行的模样,穿着睡衣坐在电脑前。一边是严肃的电话会议,一边被老妈斥责乱扔垃圾,精英和懒宅秒速切换。
神兽们则开始了“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时代。而在生鲜电商领域,“云买菜”也突然火了起来。有人半夜抢菜,有人分时段下单,有人凌晨就开始查阅物流信息……人们的日常生活慢慢向“云端”转向,“不断电”成了所有人的“硬核需求”。
Top2:爱上做饭,朋友圈成美食“秀场”
居家隔离产生的第二重要的“副产品”是使许多市民重新“回归”家庭。许多人表示,宅家期间,自己将平日闲置在厨房内的设备认真试用了一遍,合格或不合格的家庭版“行政总厨”因此纷纷出笼。
凉皮、奶茶、烧烤、炸串、电饭锅蛋糕、自制蓬松酥脆大油条……让你隔着屏幕都仿佛闻到了香味。而朋友圈、微博、抖音,则成了大型厨艺秀场,有厨艺“小白”的稚嫩和笨拙,有美食高手的炫技和高调,人们边看边做边评论,忙得不亦乐乎。
从昔日在朋友圈中晒各大饭店的精品菜肴,到如今晒出自己开火制作的家常菜,前后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在家做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仪式感,我觉得疫情给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回归家庭。”调查中,有7成参与者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Top1:养成卫生好习惯,进门洗手成“自觉动作”
而此次疫情给大家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还当属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理念。近9成的参与者在调查中提到,此次疫情期间,自己和家人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在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公共场合排队时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要离得太近。”“在家吃饭时,也不忘加双公筷或公勺。”回到家或饭前便后立即洗手也成了多数人的“自觉动作”。
有了健康,才有机会创造和享受人生更多的可能。这次疫情,可以说给所有人大大地提了个醒。爱家人,从爱自己开始,而爱自己,要从自己的身体健康开始。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此时,窗外已草长莺飞。国内疫情防控正不断传来利好消息,相信疫情正逐渐散去,一切美好都在奔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