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过后的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中国人传统节气中的“三伏天”。2020年7月16日起入伏,到8月15日以“末伏”收尾。这几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但在传统中医看来,却也是调理身体的大好时机。
每年从6月中旬起,上海预约三伏贴的阿姨妈妈们络绎不绝。过了端午,今年的三伏贴又可以约起来了。哪些人体质适合三伏贴?哪些人不能用三伏贴?记者请上海仁爱医院中医科专家刘建国主任来和您说道说道。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如银行卡大小的膏药,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这是中药贴敷穴位的一种外治法,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胃,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加强。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医理论中所说的“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使用辛温走窜通经的药物,利用夏季气温高,自然界的阳气盛,人体经络中气血最旺,最能促进药物吸收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预防寒性疾病在冬季复发,可治疗哮喘、咳嗽、腹泻、腹痛、胃痛、女性痛经、过敏性鼻炎等各类寒病。
刘建国主任说,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几乎人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人身心还处于健康状况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未病先防。没有病的时候预防它;第二已病防变,已经有病了,防止它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病后防复发。病治好后,防止复发。冬病夏治三伏贴正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宜三伏贴:体寒阳虚者
“我饮食稍微寒凉一点,胃就不舒服。”
“一到换季我就容易感冒咳嗽。”
“我的膝盖一到阴雨天就开始痛。”
以上这些症状是否也正困扰着您?专家支招: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大都是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这些宿疾可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尤其是在三伏天,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
忌三伏贴:感染发热者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溃疡、感染者,瘢痕体质者及对敷贴成分过敏者,妊娠期女性,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等不能用三伏贴。糖尿病患者需慎用。
三伏贴治疗期间禁忌:
需遵医嘱,不可自行盲目敷贴。
敷贴当天应避免游泳和洗冷水澡,以免影响疗效。
切不可贪凉,不要马上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里,防止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更不要将电扇、空调直接对着贴敷部位吹。
在饮食上,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禁食生冷、寒凉、海鲜及辛辣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