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一线防疫人|卸下防护装备的瞬间,他说自己“新生”了!记者直击烈日下的转运“生命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0-08-09 20:45

摘要: 上海迎来今夏第二个橙色高温预警,这群人却穿着全套厚实的防护设备,穿梭奔波于上海各个发热哨点、集中隔离点、指定医院间。


8月9日,上海今夏第二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气温直逼37度,火辣辣的太阳下站上几分钟就直冒汗。但有那么一群人,却穿着全套厚实的防护设备,穿梭奔波于上海各个发热哨点、集中隔离点、指定医院之间,在滚滚热浪中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他们,就是上海疫情防控的生命线——120急救转运车队。劳动报记者当天跟随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发热车组”,实况记录烈日下的转运进行时。


脱下防护服深透一口气

他说这感觉太好了


上午九点不到,记者来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当天的值班医生张进委与包宇伟已经准备就绪。室外,两辆120救护车已整装待发。


张进委告许记者,自八月起,随着海外疫情输入得到有效控制,他们机动组调整为两班24小时车组,分为发热车与确诊车,一般值一次24小时班,休一天。“今天就是我和老包,我是发热车,他是确诊车。”


谈话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打断。“这里是陆家嘴地段医院,有一名发热39度患者,上月刚去过江西,需要送到东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


9点18分,当天的第一项转运任务来了!张进委与司机石海峰用最快的速度穿好全套防护设备。帽子、N95口罩、双层手套、隔离服、护目镜、鞋套……最后在黏上防护服拉链外的胶条以确保防护严丝合缝后,出发!



“一穿上防护服,整个感觉就像进了桑拿房,因为它的特殊材料,一点儿不透气的。”张进委告诉记者,最近这太阳一晒,防护服内的热气更是散不出去,基本出趟车回来衣服就全湿透了,一天大约要换三四次衣服。


10点03分,闪烁着蓝灯的沪BQF207救护车驶入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进委迅速从副驾驶室下来,快步进入发热哨点诊室,与医生完成交接后,带着发热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坐上救护车前往东方医院。


10点22分,发热患者被安全送入东方医院,张进委与石海峰顺利完成本次转运任务。按照规定,两人需要在东方医院规定地点换下防护服并做消毒后才能离开。



摘下帽子与护目镜,张进委与石海峰两人的额头与发间早已渗满了汗水,带的近视眼镜也充满了雾气,身上制服更是被汗水浸湿。脱下防护服后,张进委深深透了一口气,“这感觉,太好了!”


记者跟随两人回到救护车旁,石海峰拿出喷洒消毒剂,在所有接触过发热患者的地方进行喷洒消杀。“这样的消杀可以起到基本的防护作用,但是我们转运工作结束后,还需要将救护车开回指定地点进行二次消杀,之后再开回急救中心待命。”



四个小时烈日下奔波

滴水粒米不能进


正当两人上车,准备前往指定地点进行车辆消毒时,突然又接到急救中心总台调度:某隔离酒店有隔离对象出现头疼头晕症状,需要送往同仁医院。


“你看,这事情说来就来了,连轴转也是常事。”说话间,石海峰拿出备用的全套防护设备,两人又一次全副武装。


此时已经十点半,太阳正高高挂起,在医院门口的广场上大刺刺地晃着眼。在他们换上防护服的几分钟里,记者穿着短袖短裤、仅仅带着一次性医用口罩站在太阳下,已经汗流浃背,口罩内更是不断冒汗。


整装完毕,再次出发!救护车内虽然开着空调,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似乎只吸热不散热,“桑拿房”进一步“升级”。



11点18分到达隔离酒店,11点30分将隔离对象送入同仁医院。在张进委进行交接工作时,记者一同进入同仁医院发热门诊大厅,这里凉爽的空调让记者顿时收了汗。但石海峰却说,他们穿着防护服,根本感受不到空调的凉意。“只有透过口罩能稍稍感到凉气,已经舒服多了!”


再次换下防护服时,记者看到两人的白色制服早已湿透,额上的汗不停往下淌,脸上有着两条深深的口罩勒痕……“现在,我感觉到又重获新生了!”张进委说。



连续两项转运任务圆满完成,“重获新生”的张进委与石海峰又驾车45分钟,来到指定地点对救护车进行消杀,此时已是12点15分。


“机器消毒需要十几分钟,消毒完还要‘闷’半小时,才算整辆车消毒完毕。”趁着消杀的短暂间隙,两人终于能短暂地休息一会。


此时记者忽然发现,整整三个多小时,张进委与石海峰没有喝过一口水,吃过一点东西,而等他们回到应急中心,至少也要一点半了。“车上哪能放吃喝的呀,我们这工作环境放了也不敢用手去碰呀!”张进委说。


半天时间,四个多小时流转在上海的烈日下,他们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次。


“像今天这样连轴转是正常的,所以我们三餐时间也没保证。”在张进委看来,对比最忙碌的三四月,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忙了。不过即使这样,他们现在每天依旧要行驶两三百公里,工作到半夜也是常态。


“确诊组”防护要双倍

只能用酒精给手降温


回想最忙碌、最危险的三、四月,张进委仍然非常感慨。“那时候一天来回虹桥机场十几趟,天天任务爆满,能连轴跑10小时。”


“记得有一次去接确诊病例,是一名年轻女孩,当时需要将她转运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一见到那女孩,张进委就发现她眼睛红红的,刚刚哭过的样子。“我也不太会安慰人,只能告诉她,不要紧张,这个病毒虽然传染率高但致死率不高,你在上海有着最顶尖的治疗技术,一定会好起来的。”



“其实老包他们确诊组的工作环境比我们还艰苦。”由于转运确诊病例的特殊性,转运人员需要穿两层防护服,带三层橡胶手套。“那太阳下一晒,真的话都说不出了,唯一的降温手法就是往双手喷酒精,那也只是聊胜于无。”


“那时候就盼着疫情早点结束呀,也是没想到会一直到现在,如今国内疫情虽然得到一定控制,但是局面也不是我们能掌控得了的,国外一天不安稳,我们国内也不能放松。”张进委说,“要讲这样天天跑不苦不累,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抱怨,因为我们就是做这个工作的,这就是我们120的使命!”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复旦博士生化身志愿者,亲历防疫一...

“同事被封不能到岗?我上!”这群...

别人都在下单买菜,这位机关党员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