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过一天,就是我国农历中秋节了。团圆夜,故乡月。
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文化象征,是游子归家的心灵召唤。然而在这个电子化影像化的快节奏时代,你有没有一种感觉,似乎以往一大家子式的团圆逐渐变得稀少,中秋的团圆意义似乎正在淡去。
就在这两天,有人正飞奔在回家的路上;也有人说,有了电话与视频问候,团圆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年中秋,你会回家和亲人团圆吗?
回家的人:再发达的网络也不能取代亲情
虽然离正式小长假还有几天时间,但小李的心早已飞向了北方老家,惦记着老母亲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白菜饺子。
今年年初,本来打算回老家过年的小李回乡车票都买好了,但由于疫情爆发,不能离开上海,只能退了车票。“这大半年工作又忙又没长假,一直想着一家三口能回趟老家看看父母,所以这次长假高铁票一放票我就第一时间抢了,算起来已经有差不多一整年没回家了,终于如愿以偿。”在小李看来,中秋节依然是除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每年中秋她都会尽可能回家看看父母。
“平时每周也会和父母打个电话,开个视频,但隔着屏幕总有些不真实感。”在小李看来,视频、电话,这些是取代不了身边真实的陪伴的。看着母亲眼角多了的细纹,发现父亲鬓边变得花白,都是需要在身边才能发现,才能感受的。“一年也就吃那么几次父母准备的饭菜,都觉得格外幸福,我觉得再发达的网络也取代不了身边的这份亲情。”
留守城市派:技术进步让人与人之间距离变近了
“自从2013年毕业以后,中秋基本没回过家,春节也就回去过两次,但我并没有觉得亲情变得淡薄。”已经在上海打拼7年的陈小姐今年长假依旧选择留在上海和朋友一起约会度过,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了,但她与家乡的父母感情依旧。“自从我们那能直达高铁,我回去只需要3小时,所以我平时想家了,或者想我妈做的菜了,周末就能回家见见他们。”
“上个月和他们打电话正好问到要不要我回家过中秋,他们也不建议我回去。”陈小姐笑着表示,父母认为难得假期需要放松,回老家时间、费用成本又高,还要人挤人,担心她的安全,都劝她没必要回去,等节后挑个周末回家也行。
其实平日里,陈小姐每周都会和父母进行2-3次视频通话,她觉得,就和在父母身边差不多。“况且小时候的中秋节多有氛围啊,我们家都是近亲远亲一大家子一起过,然后我们小辈来做饭,看着哥哥姐姐做菜就特有意思,现在基本就是小家庭聚一聚,平日里也一样,没必要挤在国定节假日回去了。”
相关研究:家庭规模小型化使代际联系逐渐弱化
实际上,陈小姐的这一想法颇具代表性,也可能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想法。科技的发展让即时通讯乃至即时影像都成为现实,这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减少了分别的思念,也让人们在传统佳节有了更多的交流、祝福和庆祝的形式。
在朋友圈上分享图片、发送祝福,与三五好友一起约定长假行程……团圆过节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越来越多的新型过节方式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交流途径。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海旺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变化。“就以上海为例,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型化,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近二三十年,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子女都有条件与父母分开住,同时生育水平越来越低,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就更少了。”
“平时联系都很方便,高铁发达回家也变得容易,好不容易有个五一、十一长假,气候条件又好,非常适合出行游玩。”周海旺表示,随着80、90、00后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不会因为节假日就一定要回家。“况且现在过节氛围变淡了,团圆节顶多就是和老人出去吃顿饭。”
“过去车马很难,而如今便捷通讯让亲人间联系随时可得,因此‘团圆’在如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抽象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汶蓉认为,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假期与同伴旅游更能获得实质的快乐。
对此,周海旺也有相同观点:“传统节日的概念正在改变,节日本身的意思逐渐被淡化,度假休息的需求在增加。”
对此,你怎么看?这个中秋,你是选择和家人团聚,还是放空自我,亦或是选择与朋友一同出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