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河流啊流,流过我的心
爱过的心又怎么能够去忘记”
一曲《苏州河》,唱尽了一条河流与上海亲密感情。在苏州河静安段,建设者们以聆听、阅读、赏图的形式,让人回首和留恋那些隐藏在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文化故事。
聆听:在跨越时空中感受城市温情
“一千个人笔下,有一千条苏州河,这些诗歌佳作各有特色,或萌动,或厚重,也各有美好、热爱、眷念和希冀,这是一份来自苏州河静安段6.3公里岸线以苏河之声发出的邀约,等待您扫码侧耳,阅读聆听。”
一段来自央视主持人潘涛的表白,醇厚的音色把人带进了苏州河的心灵之约。
记者在靠近上海总商会的苏州河边看到,一张张椅凳上,都有了小巧别致的“身份标签”——“苏河之声”二维码。
这是负责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程的上海市政总院精心打造的景观,他们将诗歌朗诵作品设计了二维码篆刻在座椅、桌上等处,游人轻扫,就能进入诗歌朗诵页面,选中相应作品,音频播放,悠扬的朗诵声便在耳畔响起,颇有一番诗意。
朗诵者讲述着与苏州河的故事,表达着苏州河的文化历史,又或是回首着上海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这样的“苏河之声”二维码,遍布于苏州河静安段全线。
阅读:镌刻在防汛墙顶部的铭牌
过去,苏州河作为航道,防汛墙采用了灰色的色调。在此次的贯通景观提升中,同样沿用了灰色调,但相同色系中又融入一丝变化:微调成暖灰色的色调,希望传递给人们稳重、温和和包容的感觉。
在防汛墙墙体上,镌刻着建筑故事的铭牌,一段段有着历史积淀的文字将化作中文、英文、盲文,让城市诗意飘荡在苏河水岸,留在市民的记忆深处。
这样的“阅读”,主打的是“城市诗意”的理念。入夜,由透光混凝土铸造的防汛墙,与灯带形成星光墙体,点亮苏州河畔的浪漫风情。
一边凭眺苏州河畔,一边触摸着防汛墙,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程总设计师、上海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钟律满怀感情地说,“触摸防汛墙顶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是,慢慢的斜度和一定的宽度,通过这样的细节感,传递给人可倚靠、可阅读的空间。”
赏图:回味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感
在河南路桥下,一个《玉兰花开》画卷景观惊艳路人。
在上海总商会与河南路桥交汇处,一张总商会建筑样式海报投射于廊桥下,画面取材于1935年《商业月报》的杂志封面。在光与影的交织下,伴随着画卷《玉兰花开》和车水马龙的钢板剪影,仿佛时间的连绵。
《玉兰花开》以连环画和摄影作品的方式,表现步移景异,视幻体验,展现静安的城市变迁。
以钟表作为时间维度,用玉兰花将过去、当下、未来三个时空串联起1921至2021的百年时光,再现了三代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演绎的静安故事。
身穿典雅旗袍、优雅气质的女性,车水马龙的老上海街头,上海展览中心、百乐门等勾勒出的静安天际线,朝气蓬勃的人们在鸟语花香中交谈……
苏州河上海总商会区段这一“穿梭·畅想”的景观,已经引来不少市民打卡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