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保的生态葬,你能接受吗?劳动报调查:受访者多数不抵触,但真正接受仍需克服“心理关”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03-29 17:14

摘要: 你了解节地生态葬吗?最低只要880元的生态葬,为何真正能够接受的市民并不多?

从2003年起,上海开始大力推广小型墓、树葬、花坛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式,最便宜的只要880元一穴。推行18年后,上海人对这些新型殡葬接受度如何?


清明节到来前夕,劳动报微信公众号“醒来”栏目发起的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知道节地生态葬,但是仅36%的人积极支持、愿意首选生态葬。



逾九成人知道生态葬

积极支持者不足四成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15878份调查样本。结果显示:


9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节地生态葬,仅6%不知道。



只有36%的人表示会积极支持选择生态葬


47%的受访者表示,生态葬与传统墓葬都可以接受,但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有1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优先考虑传统墓葬;


只有3%不到的受访者表示,暂时不能接受生态葬。



关于生态葬,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的?调查显示:


5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49%的人认为“能节约土地资源”;


46%认为“绿色环保,循环利用”;


40%认为“是一种更有人文纪念意义的选择”;


还有37%的受访者认为“更加经济节俭”。


不过,调查发现,仍有不少市民对于生态葬持有顾虑:


53%的受访者表示,暂不接受生态葬的原因来自“对生态葬的具体形式内容还不够了解”;


36%担心“老人不理解”


30%担忧“在亲朋好友或邻居间可能会存在非议”


还有23%的人说,“自己还没有转变观念”。


微信图片_20210330114245.jpg


上海推行生态葬18年

最便宜的只要880元一穴


调查发现,上海人大多数都知道生态葬,这和多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推广节地葬与生态葬不无关系。

2008年,上海开始研究推行复式家庭葬,并在淀山湖归园、颛桥寝园等公墓进行试点,要求在墓基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的基础上对墓穴进行地下纵深开发,实现多位家庭成员的合葬。当年又相继推出“普爱苑”“无碑墓区”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



2011年,本市首家大型节地生态墓区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揭牌,采用“无碑深埋”的形式,逝者的骨灰放置在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墓区中不设墓碑,所有入葬者的姓名都刻在一面纪念墙上。


2016年,上海开展家庭成员合葬试点工作,鼓励殡葬服务单位探索开发多穴位的小型葬,并允许对已使用墓穴进行改造,增加家庭成员骨灰,在节约土地的同时,大幅减轻市民经济负担。


2017年,实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政策,对本市户籍居民去世后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的补贴。


如今在上海,最便宜的墓葬方式只要880元一穴,大部分节地生态安葬的单穴价格不超过2万元。


担心遭人非议,自己无法心安

不少市民对生态葬很纠结


在劳动报的调查中,有一个数据颇为值得玩味:47%的人说“生态葬与传统墓葬都可以接受,但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既不否定生态葬,但也不明确表示“积极支持”,这近半数的受访者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犹豫、纠结心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者据此实地走访了一些殡葬受理机构,和一些市民聊了聊。他们说:对于生态葬的节地、环保形式,感觉上“不够体面”、“无法充分表达孝心”,因此还是无法坦然接受。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是不太会选择节地生态葬。”市民徐先生表示,他也有意识地去了解过相关信息,发现有的节地生态葬面积还不到0.1平方米,一块碑上甚至是多个陌生人的名字放一起。“对子女来说,肯定希望逝去的父母留存的地方能够宽敞舒适些的。”徐先生认为,有些生态葬连个墓碑都没有,让他感觉怀念先人之心无处安放。


市民李小姐告诉记者,虽然家里老人对于这些身后事都非常看得开,常常念叨“骨灰一撒,一了百了”,但是当今社会,更多的人还是讲究“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小小一方节地生态葬,“可能会让亲戚朋友私下议论,觉得做小辈的不够大气。”她说,“虽然心里知道生态葬是环保,是好事,但不想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觉得生态葬还真不错。


老人尝试花坛葬后

这个家庭最终坦然接受


根据劳动报的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者“对生态葬的具体形式内容还不够了解”,但是在真正了解之后,越来越的人最终逐渐接受了这种新风尚



市民杨女士与家人近日来到上海福寿园给她的婆婆上香祭扫,老人于五年前去世,安葬于希爱林花坛葬。

“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花坛葬、生态葬什么的,还是我婆婆在去世前几天随口提了一句,我才知道现在有这种葬式。”原来,杨女士的公公是癌症俱乐部成员,婆婆生前来参加活动时了解到了这一节地生态葬式。

希爱林花坛葬是上海福寿园和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2005年植树节联手打造的。每年,上海癌症俱乐部都会在福寿园集体送别“爱友”,他们选择的就是花坛葬,不保留骨灰,平均每人仅占地0.05平方米。历年来,已有百名俱乐部成员选择节地生态葬。


“婆婆当时说,这里环境特别好,和公园一样,所以我就帮她来咨询详细情况,并最终决定埋在这里。”杨女士告诉记者,真正尝试后,自己和家里人都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现在全家都已经坦然接受了这种殡葬新形态。“一方面价格比传统墓碑要便宜很多,只要八千元,另一方面,这也是节约土地资源、绿色环保的好事情,也算是我们全家给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吧。”


福寿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海福寿园、福寿园海港陵园各类节地生态葬占比目前已超过60%,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这必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制图:王嘉露

摄 影:王嘉露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疫情下的特殊清明:代客祭扫订单大...

即日起至4月5日24:00,上海...

明天8点起可预约清明祭扫,上海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