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叫不住名字,或许根本就没名字的“内部道路”,该如何管?如何建呢?4月19日,记者从长宁区了解到,通过集中整治辖区内的256条“内部道路”,探索社区自治模式并打造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这些曾被诟病的“无名路”正在变得更加畅通、整洁和有序。
上海“最宽弄堂”又回来了
镇宁路465弄曾被称为“上海最宽弄堂”。原来,它是一条整洁、通畅、有文化底蕴的弄堂,但前些年因为邻区一菜场拆除,导致商贩们纷纷前来此处寻找底楼临街房开店设摊,使得这里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弄堂菜市场。周边环境因此变得“脏、乱、差”,同时,居民的出行也十分不便。
(改造前的道路两侧都被开店设了摊)
对此,江苏路街道对镇宁路465弄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还探索出了“内部道路”的社区自治模式。通过指导开展弄堂居民自治和各方共治,组建了弄管会,秉承“有事一起协商、遇事一起协商、做事一起协商”的原则,将居民、商户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达成最大的公约数,从而共同推动弄堂的有序管理。
如今,镇宁路465弄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们纷纷感叹“道路顺畅了,环境也整洁多了,大家生活方便多了”。
256条“内部道路”一路一方案
其实,镇宁路的“上海最宽弄堂”只是长宁集中整治的“内部道路”中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区建管委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城区管理精细化水平,使长宁的道路变得更加畅通、整洁和有序,其于去年7月起,深入推进“内部道路”集中整治和纳管工作,经全面排摸和实地踏勘,梳理出辖区共计256条“内部道路”。
“内部道路”,又称“无名道路”?它是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它的形成有各种原因,比如两个相邻地块,建筑退界后形成公共通道;开发商代建未移交接管的公共通道;大型居民区开放或厂区、园区开发后,内部道路成为公共通道;承担公共通行功能的弄堂路等。
据悉,长宁区在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与公安、规划、交通、绿化市容、城管执法、房管以及道路运输等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推进实施起了整治工作。期间,区建管委联合属地街镇进行了现场调研,以分析各点位的症结所在,并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路一方案”的整治模式。
为了确保辖区256条“内部道路”进行有效整治和后续长效管理,区建管委同区绿化市容局组织对“内部道路”开展路面平整修复、绿化翻修补种、道路标识设置、环卫保洁等集中整治工作,全面提升道路整体状况。随后由属地街镇查询相关规划资料,对“内部道路”产权归属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为下一步整治和纳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委托第三番实施专业管理
记者了解到,除了探索社区自治模式“治路”之外,相关部门还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队伍实施“内部道路”一体化管理,也不失为一个有效治理的方式。
以虹桥路1829弄为例,仙霞新村街道委托第三方公司按照带资投入并收取一定管理费的模式,实施专业管理。除了购买保洁服务外,通过道路修缮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运用智能化技术,对道路内车辆停放进行科学管理,并吸取周边居民、业主的建议,对周边的绿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增设含座椅的社区微景观,开辟居民休闲场地,方便来往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休憩。在确保通道畅通的同时,增加环境舒适度,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
(改造前的p道路两侧停满了车)
随着道路整治取得成效,如何保持并防止反弹回潮?便成了属地街镇面临的重要问题。据了解,对此属地街镇运用人防、技防、物防“三管齐下”的方式,全方位开展防范固守工作,做到相关负责人持续进行日常巡查;“内部道路”全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一网统管”平台进行监管;在容易出现违规停车的区域设置路桩,杜绝机动车乱停放的现象。
据悉,目前,随着区建管委和属地街镇的多举并措,长宁辖区内的256条“内部道路”整治工作现已全部完成,并基本形成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