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不足70%!专家:早期筛查还是不够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1-07-09 18:25

摘要: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革新了筛查标记物的选择,在全国率先推广前列腺癌社区筛查模式。

在7月9日召开的2021浦江前列腺癌高峰论坛上传来消息,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年新发病例达到7.2万例,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杀手。在上海,前列腺癌已经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4位,在所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更是位居榜首。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不断攀升,同时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在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但在我国,这一数字尚不足70%。


“前列腺癌是典型的‘富贵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西化,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增加显著,目前我国新发病例占据全球8%,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定伟教授说,导致国人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初诊早期患者比例较低,近70%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大量晚期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生存;另外,我国前列腺癌基因组学研究不足,致使缺乏精准治疗策略。


据介绍,欧美发达国家前列腺癌患者早期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筛查的普及。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是前列腺癌筛查应用最广的标记物,通过抽血测肿瘤指标,简单易行;目前欧美国家应开展使用PHI(前列腺健康指数)这一指数,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该指数可以更精确识别那些迫切需要穿刺的人群,进而减少过度穿刺活检,更为精准揪出早期前列腺癌。


在一项由叶定伟教授发起的临床研究中,纳入了上海、香港两地近500名患者,发现在亚洲人群中应用PHI同样可以减少过度的穿刺活检,构建以PHI为基础的模型可以更好判断适合穿刺的中国人群。


通过一项中欧合作的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叶定伟团队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东西方PHI检测参考值的差异,通过设置符合国人特征的PHI界值,为国人前列腺癌更有效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针对前列腺癌筛查不足的现状,叶定伟教授团队还推出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复旦策略”。采用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服务站的模式,将区域医疗中心的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提升民众的参与度和知晓度。自2017年启动至今已经开展3年。据介绍,该项目累计到访25个社区、覆盖上海全区域,精准筛查3502人,发现早期前列腺癌患者44人,其中35人在第一时间经绿色通道,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根治手术,有效提高了这些“潜伏”患者的5年生存率。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叶定伟教授还牵头制定并推广了中国首部《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有力促进了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今年大会推出了《共识》的新版本。《共识》科学、明确、精准地定义了前列腺癌的三类高危人群:(1)年龄>50岁的男性;(2)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3)40岁时的基线PSA血象指标>1ng/ml的男性。


据了解,2020年,国内首个“前列腺癌筛查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正式开诊,针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开展患病风险评估、免费检测、报告解读、入院绿色通道等便捷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将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关口前移“一大步”,惠及更多民众能够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通讯员:王广兆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场“踩红线、开绿灯”的生死接力...

难治性前列腺癌存在复发转移可能?...

健康| 机器人手术“除瘤”又保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