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晚18点,上海公布新增3例本土确诊新冠病例。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秋冬季节这或许是常态化抗疫的场景”。
为什么在秋冬季疫情更容易传播?
专家指出,秋冬季天气越来越寒冷,人体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抵抗力会比其他季节低,病毒容易乘虚而入。另外,呼吸道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而秋冬季人们开窗通风减少,空气流通差,这就为病毒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天气快速变化可能会增加21世纪末一些人口稠密地区流感流行的风险。由于流感和新冠同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因此该项研究对于观察秋冬季新冠传播风险,具有参考价值。
该项研究指出,疫情的传播与天气的快速变化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由于天气的快速变化而导致的冬季人体免疫系统的缺失使人更容易感染病毒。
关于秋冬季防疫,张文宏今天提醒:
旅游等活动之后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第一时间就诊并做核酸检测;
除了打疫苗外,我们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在公共场所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聚集,公共场所和家庭内多通风,要坚持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我们归纳整理了秋冬季“防疫九条”,请大家记记牢,照着做!
1、口罩还得随身带:提倡随身携带口罩。乘坐交通工具、进入医疗机构等有明确要求的场所应佩戴口罩;在密闭空间内、人群密集区或需要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出现感冒、咳嗽症状时自觉佩戴口罩。
2、社交距离应保持: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处或室内密闭场所,在公共场所内遵守秩序、避免拥挤,自觉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人接触。
3、咳嗽喷嚏掩口鼻: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他人,用纸巾或弯曲的手肘遮挡口鼻,防止飞沫四溅,使用后的纸巾立即丢弃并洗手。
4、勤用流水洗双手: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咳嗽打喷嚏遮掩口鼻后、接触生鲜食材后,都要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尤其牢记不要用脏手触摸眼口鼻。不方便洗手时,请随身准备酒精棉片或免洗消毒液,随手擦手、擦手机。
5、每日通风不可少:经常开窗通风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至少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形成空气对流为佳。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也尽量确保每天开窗通风。
6、非必要不聚餐:时值年底,尽量减少聚餐、聚会。在外就餐提倡用公筷:外出就餐提倡“餐具专用、合理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点菜减量,厉行节约”。
7、非必要不去封闭类公共场所:疫情期间,谨慎前往密闭类休闲娱乐场所,如影院、剧场、KTV、酒吧、剧本杀密室、温泉浴场等。
8、非必要不离沪:近期尽量减少离沪活动,有条件的尽可能调整旅游、休假计划。如有年假没用完,建议不出上海宅家休息、调整状态。
9、旅游、出差等返沪后,主动接受核酸检测:如果从高、中风险地区及正在发生聚集性疫情城市的低风险地区返沪,主动向所在社区和工作单位备案,做好自我防护,积极配合防疫人员做好各项健康检查。从低风险地区返沪的,倡议自觉做核酸,让亲人朋友同事都放心。
头图:上海浦东香梅花园一期实行封闭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