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过了一整晚,为何还会被测出醉驾?专家详解“隔夜酒”危害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1-12-02 12:27

摘要: 在前一晚上若饮用较多的酒,第二天早上司机就有可能是“酒后驾车”,如果饮酒量较多,休息时间又较短,甚至可能是“醉酒驾车”。

前一天喝的酒,过了一夜,为什么还会被查出酒驾,甚至是醉驾?是否存在所谓“安全饮酒量”?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交警部门的专家。


睡了一觉还是醉酒状态


其实,上海曾通报过多起“隔夜酒”案例。4月2日早上7点多,民警在金山区龙胜路蒙山路口执勤时,一辆白色机动车竟然闯红灯驶过。车辆被民警截停后,一靠近驾驶员俞某就发现他身上散发着酒味,而且看起来精神萎靡、眼神迷离。现场呼气式酒精测试显示,俞某酒精含量为85mg/100ml,超过了醉酒驾驶的标准。看到这个数字,俞某大呼,“不会吧,这么高!”俞某前一天晚上和几位朋友聚餐一直到凌晨,喝了3杯红酒和3瓶啤酒,睡了一觉后觉得自己状态还行,就开车上路,在酒精作用下闯红灯时被民警查获。


1月9日是本市春季高考开始的第一天,开考前10分钟,一辆白色小轿车急匆匆闯进考场附近的禁行区,奉贤交警将车拦下后,发现车内有一股浓烈的酒精味。先让车内考生去参加考试,经过对驾驶员张某呼气式酒精测试检测,张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36mg/100ml,属于酒后驾车。原来,前一天晚上,张某聚餐喝了半斤多白酒,第二天早上起床后送儿子去考场,眼看考试就要迟到,情急之下,载着儿子一路疾驰到考场。


“隔夜酒”威力不容忽视


“隔夜酒”指的是前一天或者前一天晚上饮用较多酒精,根据人体代谢规律,短时间内没有将这些酒精有效地代谢掉,从而造成第二天上午体内酒精含量仍然超过法定阈值的情况。


公安部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交警总队主任法医师侯心一警官告诉记者,人体饮酒后2-5分钟后即可吸收进入血液,在饮酒完毕后的30-90分钟内在血液中达到峰值。酒精的吸收与人体生理状态、胃充盈程度及饮食结构有关。在酒精达到血液峰值后,峰值维持一段时间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开始下降,此时称之为“拐点”。



研究表明,在出现“拐点”之后,在不出现非正常代谢方式的条件下,人体酒精代谢的率是一个固定值,称之为人体血液酒精清除率。根据上海市地方标准《机动车驾驶员驾车时血液阈值与测试方法》(DB31/205-2007),标准规定了血液中酒精清除率为0.104mg/(ml·h),也就是说人体饮酒后达到峰值后出现“拐点”时,每小时体内酒精的清除率为10.4mg/100ml。


假设某人在前一天晚上饮用了150ml(约三两)的高度白酒,体内的酒精含量峰值时最高可达100mg/100ml,到达拐点后按照每小时体内酒精的清除率为10.4mg/100ml计算,6-7小时后其体内仍可能会酒精含量超标。因此,在前一晚上如果饮用较多的酒,第二天早上司机就有可能是“酒后驾车”,如果饮酒量较多,休息时间又较短,甚至可能是“醉酒驾车”。


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表明,人体酒精含量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正相关,人体内酒精含量在40-90ml/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正常时高3-7倍,超过90ml/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正常时高26倍。酒精含量越高,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越高。


切莫轻信“安全饮酒量”


针对有网友提出是否存在所谓“安全饮酒量”?侯心一警官表示,研究表明,酒精的代谢受多重因素影响,并且饮酒人的个体差异和饮酒人本身的生理状态、饮酒量和酒精种类,以及所摄入的食物的结构等,都可能对血液中的酒精阈值和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切莫轻信所谓“安全饮酒量”。


因此,提醒广大驾驶人,一定要正视“隔夜酒”的危害,并做到:如果第二天要开车,前一天应该避免大量饮酒,并且预留充分的代谢时间;如果前一天泡吧等娱乐活动时间较长,导致休息时间不足,第二天应避免开车,因为酒精对产生疲劳有促进作用,无法保证开车时的状态;如果前一天有醉酒情况,第二天建议不要开车。


通讯员:焦萱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交警推出疫情期间11项便民举...

@驾驶员,上海部分车驾管业务办理...

驾考考生请注意!即日起,赴考须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