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运的路上,当你在灯火通明的候车室里吹着暖风,吃着用滚烫开水泡的方便面时,你可知道,这背后其实是铁路车站电工班保障人员24小时坚守所产生的“热能效应”。
在上海南站,就有这么一位电工——朱卫平。36年的工作岁月中,他的保障足迹遍布了铁路老北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用佩戴在身的33把钥匙对站内的配电间、空调房进行巡查检修,为每一位旅客送上“光和热”。
发电组中缺一不可的“螺丝钉”
“朱师傅,维修工单来了,票房后面有个灯接触不太好,要抓紧去看看。”今天是春运第一天,一上班,朱卫平就接到车站报修系统发出的维修工单,背起七八斤重的工具包,开始一整天的忙碌。
来到故障点,朱卫平询问了报修人一些简单的问题,随后就用电笔检测起了电路,接着来到配电间操作了一番,很快,票房后面的灯就又亮了起来。
其实,这是老朱36年电工生涯的一个小小缩影。无论是上海南站,还是曾经的老北站,现在的上海站,都能看到朱卫平的身影。
在老朱的口中,自己的工作简直不值一提,“我这活,真的没啥好多说的,就是个修修电灯的电工嘛”。
可就是这么一个整天将“平凡”二字挂在嘴上的普通人,却正是让上海南站灯火通明、热风供应、热水不断的关键人。可以说,他所在的电工班是南站为旅客送上光和热的重要一环,是发电组中缺一不可的“螺丝钉”。
200多套图纸熟记于心
或许,每次开车经过沪闵高架的旅客都会在深夜感叹,灯火通明的铁路南站真是漂亮。或许,静候在候车室里的乘客,吹着惬意的暖风,喝上一口热茶、吃上一口泡面,可以笃定地等着进站上车。
可你未必知道,南站有4万多套灯具、23个配电间、10个空调机房、32个排风口、70个排污泵……这些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才有了大家眼中和口中的“漂亮”、“舒适”和“笃定”。
看似小小的灯具,背后其实大有文章。“你看,一个小小的候车室里的照明灯,其实要经过漫长的线路布局,线路得从配电间的总开关出去,到分开关,再到接触器,随后穿过电线管线路。”朱卫平向记者讲述着照明灯的每一个检修环节,“只要有一个点位出现故障,灯就不亮了”。
春运期间,这些应急抢修的速度就更要加快了。冬季内外温差大,遇到气温骤降,配电设备容易积聚水汽,造成电气元件绝缘水平降低,引发设备短路。春运期间旅客数量多,热水炉用得频繁,接触器、开关阀门故障率也容易提升。这些都是老朱的经验。
对他们而言,现场“望、闻、问、切”的方式就是电器最好的检修模式。为了能够加快维修速度,老朱在平时没少下功夫。“南站刚建好那会儿,我巡逻期间就会带着图纸去比对,足足200多套呢。”朱卫平告诉记者,“这些设备的清单,都记在脑子里了,咱心里有图”。
作为综合车间电工班的一名工班长,朱卫平平日里需要保障的就是这些。而他佩戴在腰间的33把钥匙,就成了日复一日扛在肩头的责任。
“不瞒你说,这些钥匙重是挺重的,但每次带在身上,就觉得心里踏实。”老朱直言,因为每一把钥匙都是用来开启配电间、空调房的,责任不言而喻。他边说边摸了摸腰间那些已经被岁月磨得蹭亮的钥匙。
日均徒步检修巡逻不下2万步
除了应急抢修之外,每天的定点巡逻也是关键所在,这是为了确保日常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一环。
每天,老朱所在的电工工班要对整个南站区域的配电间、用电设备区域进行一次巡检,排污、排水设施也需要每周巡检。为了保障春运大客流运输条件下的电器设备安全运行,朱卫平当班的时候,每隔3个小时进行一次检查。
36年电工生涯,老朱已经养成了每天“走小步、不停步”的习惯。上海南站是中国首个圆形建筑的车站,上下共3层,朱卫平每巡视检查一次,就要沿着上海南站圆形站房绕上3圈,一圈大约七八千步,一天巡视下来,手机上显示的行走步数不下两万。
“每到春运前,我们都要对上海南站所有供暖、用电、排水等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疫情常态化运输情况下,我们还要做好通风、采暖管道等设备的消毒,定时做好检测,为旅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老朱告诉记者。
压在办公室玻璃下面的电机钳工高级证书、维修电工高级证书、电梯管理证书、技能之星和车站技师等荣誉证书,也让“普通”的朱卫平在大家眼中变得不普通,甚至是众多年轻人争相想要拜师的对象。
随着时代的前进,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进入了铁路,现在整个上海站像朱卫平这年纪的技术工人已经不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也讲不出很多大道理,却用出色的技术和朴实的精神,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者旅客的出行。
2022年,是电工朱卫平在岗的最后一个春运了。或许,今年依然是响应国家号召“原地过年”的运输模式;或许,今年的候车室里不太会有大客流的出现,坚守在一线的老朱总说:“无论候车室里是1位旅客,还是100、1000位,我们的保障标准是不变的:站明、灯亮、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