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拥挤的春运火车上,多了几个空位;家乡老房中属于自己的那间屋子,灯没有亮起;本该夹起一块妈妈做的粉蒸肉,此时却只能看着美食视频“依葫芦画瓢”学着炒俩菜……
为了响应春节期间“非必要不离沪”的号召,不少人选择来到火车站的退票窗口,退掉了那张载满思乡之情的车票。当这个新年变得不太寻常时,这些出现在退票窗口的脸庞却依然充满希望,他们相信,“原地留下”也能一样精彩。
“住家阿姨”收到了“东家”买的新衣
“退吧,退吧。”1月18日下午,刚来到退票窗口的高阿姨就将身份证递给了工作人员。本来24日该踏上返乡路的她,决定不回去了。
50出头的高阿姨是武汉人,在上海做住家阿姨。“本来说好的,大侄子今年过年办喜酒,我得回去帮忙。”高阿姨告诉记者,那些天为了抢春运的火车票,孩子们没少花心思。
“我在上海的‘东家’对我可好了,一直也在帮我关心着老家的情况。”高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平日里照顾的是一对年纪挺大的独居老夫妻,老人子女对她的细心照料也是很满意的。
“说实在的,我们‘东家’对我真的是不错的,这才干了一年,他们一点也不把我当外人。”高阿姨直言,其实自己心里一直挺纠结的,“听说现在老家对来自中风险地区的人员管得也挺严的,居家隔离、核酸检测一样都不拉下。”
回?还是不回?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好几天,思前想后,最终,她还是来退了车票。“我年纪也大了,虽然打过疫苗了,但路上来来回回,总还是不太放心。”高阿姨告诉记者。
办理完退票,高阿姨的脸上略有些怅然若失,毕竟小侄子的婚礼只能缺席了。不过,一通来自“东家”的电话很快就让她高兴了起来。原来,为了高阿姨能够安安心心在上海过年,“东家”特地给她添置了一些新年的衣裤,还有老家的风味菜。
看着“东家”发来的新衣服照片:一件长毛绒的卡其色外套、一条黑色的休闲裤,还特地配了双红袜子,高阿姨宽慰地笑了。原来,当这个年变得不太寻常时,依然有人在向自己提供着“寻常”的温暖。
待春暖花开再去探望年迈的父母
拿着工作人员递来的35元现金,在退票窗口办理完手续的刘先生也算松了口气,“不折腾了,不折腾了,过完年等天气暖和点,再去吧”。
刘先生嘴里的“折腾”是这几天反反复复打的电话和发的微信,为了就是确认这次回去在防疫方面有何进一步要求。就在退票的前一分钟,他还在和老家的亲戚用微信确认。
按照此前的计划,1月30日,刘先生打算和妻子一起搭乘火车前往无锡探望老丈人和丈母娘,“本来说好小年夜一道吃年夜饭的。”刘先生坦言。
如今,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先生直言,其实去年自己也是经历过了一波春运退票,选择了“原地过年”,没想到,今年又如出一辙。
每一位着急回去的旅客都有属于自己的原因。“丈人丈母娘都97、98岁了,年纪大了,再叫他们来上海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刘先生说,妻子心里总是牵挂着父母,“虽然她嘴上不说,但我晓得的。”
票是退了,可刘先生心还没彻底定下,他盘算着开春后挑个日子再陪妻子回趟家,“总要回去看看的,不看看总归不放心的”。
假期取消?那就接着干活呗
从嘴角上扬的“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变为眉头纠结的“回不回家过年”,到最后一切热情归于平静的“留在上海怎样过年”,在退票窗口,这样的表情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在退票人的脸庞上。
这边刚退了2张去湖南老家火车票,刘先生告诉记者,“不瞒你说,我是干个体户的,一年到头没停过。”本打算过年给自己放些日子假,可想着回去确实也有些不方便,索性就来把票退了。“我们有些生意上的朋友也不回去过年,正好找个时间碰个头,谈谈开了年后要干的事儿。”
“今年过年不回家了”,短短8个字,或许包裹着隐隐的遗憾、沉重的抱歉,但对每一个选择“原地留下”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份默默的理解、一种无形的责任。
不回家的年,还是年吗?可回头想想,即便没有疫情,每一年,我们也都能听到太多关于过年回不了家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你若安好,便是团圆。这些年,回家的路或许有些漫长,但请记住,吾心安处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