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社交平台,关于上海封控小区社区团购的话题不断。一些小区业主团购非生活必需品,如成箱的可乐、雪碧,大桶的矿泉水、果汁,甚至于榴莲和西瓜等,让志愿者或保安帮忙送,也引发热议。那么,封控小区,团购这些物资合适吗?
观点一
非必需品给志愿者和防控增加额外负担
喝罐可乐,吃块西瓜,放在平时,这本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只不过,在疫情防控的紧要时刻,在人手和物资均十分紧张的当下,团购大量的可乐和矿泉水不仅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也会挤占运力,给志愿者增加额外的负担。
要求志愿者配送成箱的可乐、矿泉水等,实实在在会让他们压力倍增。一箱矿泉水,可能动辄都要十几斤,让穿着全套防护服的志愿者楼上楼下一趟趟搬运、配送,其实有点添麻烦的意味。而有些冷冻的食品又需要快速送达,可能等不到集体配送,这也就意味着志愿者需要配送一次就要换一次隔离服,让本就配送任务繁重的他们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
也因此,有不少小区业主在业主群里发起倡议,呼吁居民们尽量少团购非必要的生活用品,心疼一下志愿者。这样的倡议绝对不是道德绑架,而是将心比心地站在志愿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对那些尽心尽力服务居民的志愿者们的保护与关爱。
观点二
应率先满足“刚需”再谈改善
前段时间,一个“某小区因团购冰淇淋,挡住政府物资车”的视频上了热搜,不少网友呼吁疫情期间禁止团购非必需品。然而,随着封控时间已经将近一个月,改善型物资的需求量也难免随之增长。
那么什么情况下,改善型团购能被理解?首先,“刚需”必须率先被满足,在此基础上,如果社区在防疫要求下,仍有运送余力,那么可适当满足改善型团购需求。
此外,此类改善型团购的团长应在配送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一些小区,甚至采用“谁团谁负责”的办法,包括根据居民需求联系货源、选品、沟通物流、收付款、联动志愿者发放物资等一系列工作。在满足防控要求下,尽量不要增添志愿者过多的工作负担。
观点三
封控时间拉长,物资需求多样化具有合理性
其实,对物资多样性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有些被认为是“奢侈品”的食物,对于某些人群来说就是必需品。比如对于有长期海外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咖啡可能就像茶一样稀松平常;对于过敏体质的人而言,一些无麸质的食品也是生活必须。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封控时间将近一个月的上海市民来说,需要的早已不仅仅是米面油,物资需求也变得多样。有网友认为,长期居家隔离、网络负面信息导致的情绪压力,喝点饮料、吃点小零食确实能在精神上舒缓一点。
在这一波疫情中,如酒、烟、茶、咖啡、巧克力、糖果、碳酸饮料等等在紧急状态下用处不少,除了自己直接食用,还能和邻居交换一些自己缺少的物资。
观点四
团购改善型物资时,要做到“三个尽量”
疫情期间的上海,团长成了一个被赋予全新意义的新兴职业,而随着改善型团购的需求量增加,团长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几份。除了上述观点提到的,组织好一系列工作,为志愿者分担。根据市消保委要求,团长在组织物资采购时,还应遵守以下“三个尽量”。
一是尽量向品牌方直接采购,从品牌方直接对采购不仅可以保证货源的正规,还能获得较为有利的价格。
二是尽量选择上海消费者平时购买较多的产品,而且本地库存也相对较多,不用长途运输,等待物资的时间也较短。
三是建议相关单位在采购前与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对接,获得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管控方面必要的专业支持。
观点五
团购也要讲究技巧:容易保存的一次性多囤
团购也有风险,尤其是团购次数频繁,无疑增加了感染概率,但完全不参与团购,在这一时期也显得并不现实。一名上海网友在知乎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分享了这一次上海疫情,经过近一个月的疫情生活,她总结的团购技巧。
她将社区团购要按照民生商品的需求等级,来盘点商品:1级民生需求品,是米、面、油和各类生鲜食材;2级民生需求品,是乳制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纸品(厨房纸、纸尿裤、卫生巾);3级民生需求品,是清洁日化用品,休闲用品。
她指出,上述需求品,在有些人看来是奢侈品,但有时候所谓的奢侈品其实是别人的必须品,在特殊时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都应互相理解。
她同时指出,对于容易保存,且日常消耗较大的物资,可一次性适当多团,一来减少团购频率,以降低志愿者、物业的工作量,二来降低感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