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猫监管难题如何破解?闵行试点三方联动,引入国际通行救助模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2-07-11 18:37

摘要: 如何才能平衡好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营造更和谐的人居与生态环境?

闵行是上海沪郊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城市人口居多,饲养宠物的人士日益增长,被遗弃或走失的流浪动物数量也因此增加。流浪猫引发的叫声扰民、环境污染等种种社区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但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


如何才能平衡好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营造更和谐的人居与生态环境?记者从闵行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该区以“动物狂犬病免疫示范小区”创建为契机,深入社区开展调研讨论,通过引入国际通行救助模式,在流浪猫疫病防控管理方面主动跨前一步,做了自己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闵行经验”。


流浪猫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从近年来普通居民养猫的统计数据来看,宠物猫的饲养比例已经超过宠物犬,达到6:4,小区里流浪猫的数量也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也成了困扰社区治理的一道难题。


在一部分市民看来,流浪猫的主要成因是饲主遗弃或者宠物走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爱猫人士会选择自费救助收养,但常常杯水车薪。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流浪猫引发的叫声扰民、环境污染、人身安全等问题给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居无定所的流浪猫不仅得不到定期清洁、免疫和驱虫等,而且可能携带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如果被病猫抓伤、咬伤,还有可能引发狂犬病,致死率高达100%。


试点引入国际通行救助模式


到底该听谁的?这些流浪猫到底该不该管?该如何管理?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安宁一社区居委会伤透了脑筋,小区里经常出没30多只流浪猫成了一块“心病”。借着“动物狂犬病免疫示范小区”创建的契机,安宁一居向区级动物防疫部门寻求“解药良方”。


闵行区农业农村委从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城市动物疫病检测防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充分理解了那些喜欢小动物的居民的同时,也看到了背后的隐患和风险。


区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猫的繁殖能力很强,以每年生2-3胎、一胎5-6只的繁殖能力计算,如果不加以人为管控,流浪猫的群体会在未来迅速扩张。


但是,由于流浪猫处在监管空白,因此,在收到安宁一居的求助后,闵行区只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大走访、大排查,梳理并收集其痛点和难点问题,向市级动物防疫部门请求指导和帮助,再联系协调居委、宠物医院充分商讨,决定借鉴国际通行救助模式TNR(即“Trap Neuter Release”:诱捕、绝育、放归),由三方协作,共同对流浪猫进行科学干预和救助。



据悉,“TNR”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控制流浪猫等宠物的最有效办法。把一个区域内的流浪猫尽可能捕捉起来,施以结扎手术后,放回它们原来生存的地方,并进行跟踪。安宁一居的流浪猫被送到宠物医院登记后,首先进行健康体检,如有生病或受伤的会先进行救治,再实施绝育手术,并做剪耳标识。


绝育后,宠物医院会对康复的流浪猫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猫三联疫苗,以完成免疫接种。无人领养且适合放归的流浪猫会被重新放归到小区。同时小区还寻找了一处空置场地设为“固定喂食点”,对放归后的流浪猫实施定点投喂、定期清洁,流浪猫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居民面临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小区整体环境也变好了。


三方联动机制填补监管空白


TNR救助模式的成功引入,是区级动物防疫部门、宠物医院和社区三方协同的结果。目前,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闵行经验”,建立了“区级部门(技术导入)+社区(诱捕放归)+宠物医院(绝育免疫)”三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破解流浪猫管理难题,填补了监管空白。截至目前,闵行区共有3个小区完成了90只流浪猫的科学救助,实现了流浪猫“绝育”“免疫”全覆盖。


下一阶段,闵行区将依托现有经验模式,整合各方力量,通过示范点创建、区域化推进,推动一批“动物狂犬病免疫示范小区”创建。

通讯员:韩宏晓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疫情防控“头等大事”如何解决?闵...

在最有“爱”的日子里,这个区的婚...

开学第一天,闵行启动德育“第一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