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体检报告单,看到“磨玻璃结节”、“肺部多发结节”,你是不是慌了?不仅心慌,还有人大呼一声“完了,天塌了,长肿瘤了!”
别慌!其实很多磨玻璃结节是不需要处理的。即使真的是“肺部多发结节”,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切完一刀又一刀”。
9月21日,上海市胸科医院透露,由该院呼吸内科牵头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组建了“肺部多发结节MDT团队”,为肺部有两个及以上结节的患者量身打造多学科会诊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帮助此类病人不再陷入反复“切肺”的痛苦中。
切掉5个结节后,又长出来了!
“我已经切掉过5个结节了,医生说现在又长了1个!”40多岁的患者许女士4年前接受手术,切除了左肺上叶、下叶一共5个结节。本以为可以安心度日了,谁知去年随访时,医生说她的右肺又长出了1个结节。难道要把所剩无几的肺都切了?
濒临崩溃的许女士来到胸科医院MDT门诊。由呼吸内科主任钟华教授牵头的“肺部多发结节MDT”诊疗团队为她度身定制了治疗方案:新发的结节是高危病灶,需要进行干预治疗,但是患者已经做过一次手术,这次的病灶位置较深,再做手术创伤很大。而内科消融是目前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基于多学科专家的综合判断,呼吸内科团队为许女士施行了肺结节消融治疗,用最小的创伤,就把右肺病灶精准消灭了。许女士的“心结”消除了,更获得了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肺部长几个结节属于“多发”?
什么是多发结节?
——肺内存在两个或以上直径均小于等于3cm的病灶,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若干个含磨玻璃影的结节。
随着CT筛查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近年来,临床上肺部多发结节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胸科医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双肺多发结节患者占所有肺结节患者总数的18%。这类患者常常辗转医院多个科室,都找不到解决对策。胸科医院的“肺部多发结节MDT门诊”汇集了呼吸内科、胸外科、放疗科、放射科等精英骨干,自开设至今已经救治了200余名疑难肺部多发结节患者。每位患者的方案都是“私人定制”,从患者病情发展,治疗方法的选择,全过程管理角度,进行整盘考虑和治疗,一站式诊疗服务,让患者从“手足无措”到“放心安心”。
“我们的多学科团队会对每个结节的危险度逐一甄别鉴定,有些是良性的或处于萌芽状态,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那些已经长大和变坏的,就需要立刻‘斩草除根’,针对病灶的不同情况,我们会选择手术治疗、局部消融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武器,多管齐下,逐个击破。”钟华主任介绍说。
磨玻璃结节可以不开刀?
不一定。
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姚烽表示,随着体检项目中CT的普及,胸部小结节发现率大幅提高。磨玻璃结节对于病人的心理影响远远大于结节对健康的影响。一旦体检查出磨玻璃结节,很多病人会陷入极度焦虑中。尽管如此,姚烽仍然建议病人不要冲动之下接受手术。“开不开刀,需要综合权衡,充分考虑病人的年龄、生活工作状态,评估性价比。”
“事实上,很多磨玻璃结节是不需要处理的。”钟华也这样表示。
磨玻璃结节可以不开刀,通过消融来“化解”吗?
钟华说,如果通过MDT门诊,专家团队认为这些多发结节需要治疗,那么一般来说首选外科手术,在不能手术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采用内科消融治疗。所以,并不是说有了消融治疗,就不需要手术了。
什么样的人群可以实施消融治疗?
专家认为主要是三种人群:
1,高龄患者
2,心肺功能差、无法承受手术或者对手术有顾虑的人
3,已经过了早癌期的磨玻璃结节(肺癌)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结节体质”?
譬如像许女士这样的病人属于“结节体质”,肺结节切除后有可能再长出来。仅仅通过手术或者消融治疗,只能解决结节的问题,但是“土壤”(基因)的问题仍然存在。
肺多发结节是一种诊疗难度很高的疾病,患者个体差异很大,难以统一临床研究的入组标准,因此国内目前关于肺多发结节的临床研究屈指可数。针对这一现状,钟华主任团队又牵头发起了一项“PD-1/CTLA-4双抗AK104治疗早期多原发肺癌患者磨玻璃结节病灶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该研究也被列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第二轮《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医企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这项研究聚焦如何改善肺部免疫微环境的问题,也就是攻克“土壤”难题。他们创新性地将免疫新药AK104应用于早期多原发肺癌患者磨玻璃结节病灶的治疗中,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为多原发早期肺癌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