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23日,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中国国内的适用人群从16-26岁女性拓展到9-45岁女性。11月11日,“扩龄”后的上海首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3家单位同时开打。同日,妇产科医院发起“子宫颈保卫战”行动,呼吁全社会每位女性行动起来,积极参与“三级预防”,将宫颈癌扼杀在摇篮里。
预防宫颈癌有三级策略
根据世卫组织《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在2030年前,194个国家的15岁以下女孩的HPV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0%、35-45岁之间女性的筛查覆盖率达到70%,所有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可及性达到90%。
这就涉及到三个关键措施:一级预防疫苗接种、二级预防早筛查早发现和早治疗、三级预防宫颈癌病人管理。目前,社会各方对于HPV疫苗接种已基本形成共识,然而二级预防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据悉,“子宫颈保卫战”行动将聚焦健康人群、宫颈癌高危人群及宫颈癌患者的不同健康需求,由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一体化团队、精准治疗宫颈癌团队、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及癌前病变的精准诊治研究团队联合医务社工,围绕宫颈癌三级预防以及患者教育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健康活动,打造集“防、筛、诊、治”一体化、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助力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惠及更多女性。
宫颈癌发展有迹可寻
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隋龙教授表示,大部分宫颈癌的发展都有迹可寻。对于宫颈病变,最好的发现方法就是定期去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但是,要想真正远离宫颈癌,即使接种了疫苗,也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据悉,目前宫颈癌筛查诊断方法为“三阶梯法”,包括宫颈细胞学筛查、阴道镜评估与组织病理学确诊等。这些筛查和诊断过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宫颈细胞学筛查报告的准确解读、细胞学结果与阴道镜视觉图像的精确评估比对等,都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和长期的临床训练。
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下生殖道疾病诊治中心,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在宫颈癌筛查、宫颈病变诊治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显著提高了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了女性宫颈癌的发生。
譬如,他们聚焦宫颈癌筛查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通过精准筛查,结合患者阴道镜印象综合评估,实施分类而治,从低级别病变等良性病变患者中进一步锁定高危人群,提升高危人群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机会。
宫颈癌患者如何活得久、活得好?
作为上海乃至中国宫颈癌诊疗的“桥头堡”,妇产科医院每年完成宫颈肿瘤手术4千余例,位居上海市第一位。这里的“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质控管理高于国际质控标准。根据2014年-2019年的5952例宫颈癌患者长期密切随访报告,5年生存率达到了94.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让不少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面临两难:能不能既保命又能生孩子?华克勤教授团队于2013年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中孕期腹腔镜保留子宫宫颈广泛切除术,开创了孕期宫颈癌手术新的里程碑。医院诊治的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6.3%,新生儿存活率达100%。据2017年-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240例宫颈癌患者在妇产科医院接受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从一名癌症患者成为一名健康的母亲。术后成功受孕率达63.9%,复发率仅0.08%。而国际上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成功妊娠率在30%左右。
目前,妇产科医院的宫颈癌手术治疗质量控制标准已经立项,将写入上海市卫生健康地方标准。对标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医院牵头制定了长三角地区宫颈癌单病种标准并进行推广,意味着三省一市将纳入同质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患者在当地即可享受宫颈癌的同质化诊治和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