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2月下旬,伴随着上海各行各业走出疫情迅速回暖,上海各大医院门诊和手术量呈现强劲反弹趋势,近期不少市民反映“门诊又开始人挤人了”、“外地病人又回来了”。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深感如常的医疗秩序已经回到了上海。
热门专家约到3月下旬,外地病人又多起来了
2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虹口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门诊大楼。时间刚过了挂号早高峰,但当日所有的专家门诊已基本满号,譬如推拿科专家孙武权的门诊已经预约到了3月中旬。在一楼专家门诊候诊区,记者找不到一个空闲的候诊椅。不仅候诊病人多,让人意外的是,以往10点过后才会进入高峰的取药窗口,已经早早排起了队。
图:取药窗口人很多
“取药怎么这么早就有这么多人?”记者连续询问了多位患者,被告知“怕人多,早上抢了第一波门诊号,早点看好心定。”
2月22日上午,记者在瑞金医院看到,上个月还是“急救车川流不息”的急诊楼门前清静了很多,而一旁的门诊大楼则已经完全恢复了昔日人来人往的喧闹。通过现场查询记者发现,这家医院的主要内科如内分泌科、高血压科、呼吸科等的专家门诊基本上已经预约到了3月下旬,只有少数专家本月出诊日的下午3点档还有少量名额。
如果说工作日本来就是看病高峰,那么周末情况又如何?以本市虹桥地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为例,记者在上周六、日两次探访,发现病人并不少。譬如在其门诊大楼的检验室,双休日上午9点的抽血号已经取到了100多号,候检大厅座无虚席。
图:抽血取号处排队
“我是低密度脂蛋白指标超过5,11月份开始吃药治疗,本打算12月26日来找姜绮霞主任复诊,后来阳了就一直在家休息,现在年过完了,疫情也翻篇了,乘着周末来把血抽好,下周就能正常复诊啦。”家住仙霞大郡的许先生告诉记者,对于他这样的慢性病人来说,前两个月不敢来医院看病的日子太难熬了,现在一切都正常了,“我的心很定,真的很好!”
“从过完年开始,基本上每天的步数都是16000步左右。”地处浦东的一家三甲医院特需门诊管理人员刘先生非常振奋地告诉记者,由于岗位职责需要,他每天都在各个门诊间负责协调工作,亲身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走出疫情阴霾的整个过程: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门诊病人“一天比一天少,慢慢地就消失了”,又在春节过后“突然间全部冒了出来”,并且“每天病人都在增加”,“感觉自己脚底就像生了风一样,很忙但是很开心,大家正常的生活又回来了”。
另一个强劲复苏的信号是从医生们的手术室发出的。
“一整天,从早到晚,我们科做了胃镜加肠镜近200台,快赶上疫情前的量了!”一家医院内镜中心护士长告诉记者,当日有十几个病人是从浙江、江苏赶过来做内镜的,“疫情3年里,我们科最大的变化就是长三角的病人明显减少,现在人一点点又回来了。”
“昨天10台手术,今天11台!”作为上海一家以骨科见长的医院的高年资医师,小高医生非常骄傲地对记者说,从医18年,几乎一直是睁开眼睛就坐诊、做手术的工作状态,在疫情最严重的前两个月一下子闲了下来,门诊收不到病人、没有刀可以开,虽然去发热门诊支援时也是一样忙,但心里却空落落的。“现在终于好了!”
社会流动性增加,就诊需求出现井喷
“从2月份以来,我们的门诊量、手术量和住院量都是稳步增加,已经恢复到了日常诊疗水平。”仁济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的日均手术量在高峰时已近400台。
“我们的门诊量稳步提升了,四个院区门诊总量从春节前日均13000余人次,增长到目前日均18000余人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部主任邱智渊告诉记者。
而来自岳阳医院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据统计,春节后,目前上海岳阳医院门诊每日的接诊人次在8000-9000人次左右,较春节前上涨10%。急诊每日接诊人次在400-500人次,较春节前回落约50%。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外省市来沪就医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风湿科、肝病科、肾病内科等科室,外省市来院就诊患者约占科室总人数的30%。
上海各大医院病人迅速回流,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新冠发热和呼吸道重症就医潮挤压,前几个月人们的正常就医需求被延后、积攒到了春节以后,导致门诊、择期手术和住院人数集中放量。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患者的就诊需求增长,医院门诊业务量逐步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水平。”邱智渊指出,节后各行业开工后,很多人从前阵子修生养息的慢节奏状态,一下子又转换到快节奏的工作状态,身体的不适应、疲劳等问题涌现,也由此产生了新的就医需求。譬如在华山医院,为满足患者感染新冠后康复治疗的需求,针对患者“阳康”后的咳嗽、乏力、睡眠障碍、身体机能下降等情况,联合中西医结合科、康复科、运动医学科、感染科等优势学科推出了“新冠康复系列专病门诊”。医生们发现,不少中青年白领近期因为快节奏工作后出现失眠、乏力等问题,新冠康复专病门诊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
新一轮就医高峰或到来,做好准备心不慌
据预测,随着社会各行业进一步复苏,下一阶段各大医院的病人还会加速回流,或迎来新一轮就医高峰。为了有更好的就医体验,在此给大家以下建议:
1,看门诊、尤其是热门的专家门诊,一定要有预约意识。
目前预约渠道较多,什么样的预约渠道相对好用?
建议第一次看诊前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号源信息最充分;
复诊病人可以在看完一次门诊时,直接在医生(或助手)这里进行下一次诊间预约,更方便直接;
如果你在社区有签约的家庭医生,也可以咨询家庭医生能否代你预约。记者了解到,上海2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面覆盖家庭医生“双签约制”,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各自对应的大医院的专家号资源,为签约居民提供转诊便捷。这个渠道能用尽量用,不要浪费啦!
2,挂专家号,巧妙利用冷门时段。
专家门诊一号难求,但有时候也可以“捡漏”。通常周一、二、三是就诊高峰,上午时段病人更集中。相对来说,下午、周五是就诊冷门时段。大家可以关注专家预约信息,有时候下午15点-16点之间往往会有“可约”名额放出。
3,充分利用好各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
经过疫情三年,上海互联网医疗得以飞速发展,上海市级医院已经全部开设了互联网医院,主要的专科、专家都设立了互联网诊间。
如果你是复诊病人,需要定期续方配药或者开具检验检查单,建议通过互联网医院完成这一环节,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如何找到互联网医院?教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搜索、关注相关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页面底部找到“互联网医院”或者“服务”,点击进入即可。